本港多個金融監管機構高層離職未找到繼任人 學者指防疫限制為最大障礙

本港多個金融監管機構高層離職後,仍未找到繼任人。有學者指,在全球人才爭奪戰下,本港若落後新加坡等地,或動搖到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本港外派人員以至本地人才流失嚴重,金融監管機構亦面對同樣問題。

原為證監會法規執行部執行董事的魏建新,自今年五月離職後,職位暫時未有人填補。另一位執行董事、掌管企業融資部的何賢通,於去年八月離任後,職位懸空近一年。

保監局的情況更為嚴重,兩名執行董事浦偉光及譚偉民,自2020年六月離任後至今已兩年,仍未物色到繼任人。

至於積金局,自前行政總監羅盛梅於去年六月離任後,職位懸空一年後,日前才宣布由署任行政總監鄭恩賜接替。

金管局早前亦指,去年人才流失率達百分之七,高於以往年均的百分之三至四,證監會的流失率更達一成二。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監管機構固然要處理比較辣手的問題,就是一些跨境監管,內地和香港兩邊,如果沒有一定江湖地位、經驗,不熟悉內地的話,其實未必稱職,還有你說薪酬方面,很多金融機構在其他地方都付得起這個薪酬,對於監管機構高層有其他選擇,他未必會考慮來香港。」

學者亦指出,防疫限制是造成監管機構難請人的最大的障礙。

李兆波說:「雖然現時縮短至七天,但對一些金融業界人士來說,每一天差不多等於一年,你叫他在酒店發呆七天,成本相當高,可能會在其他地區發展,例如英國脫歐後很需要金融人才,新加坡、亞洲其他城市都想做金融中心,相比之下香港在人才爭奪戰,似乎處於比較劣勢的地方。」

他又指出,若金融監管人才問題短期仍無法解決,中長期或影響監管質素,有損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調查指港人平均每月儲蓄額五年來最高 反映疫情及經濟不景增危機感

存款保障委員會調查顯示,港人平均每月儲蓄金額是五年以來最高。

疫情打擊本港經濟,市民會否儲多了錢呢?

有市民表示:「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要(錢),現在電費又說要加價,當然越多越好,個人才安心。」

有市民則稱:「大家消費模式不同,你要享受或買名牌,你儲多少錢都不夠。」

亦有市民說:「我現在未成年,我不知何謂安心,我覺得有一元也算不錯。」

存款保障委員會八至九月訪問了一千名年滿18歲人士,有六成八人表示有儲蓄習慣,每人每月平均儲蓄7,700元,較去年增加一成六,亦是2018年有調查以來最高。

受訪者指,平均要擁有59萬元儲蓄,才有足夠安全感,較去年的調查增加10萬元。近六成受訪者認為,要透過儲蓄應付不時之需,比例較上次調查增加20個百分點。

存款保障委員會認為,疫情令市民難以外遊,加上經濟不景,市民危機感增加。

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劉燕卿表示:「到今年已經是市民第三年面對疫情,已經逐漸習慣疫情,因為受到進一步打擊,今年一些措施及情況,例如是政府發放消費券,市民減少外遊,以及限聚令後,少了外出旅遊、娛樂、消費等,是令儲蓄增加的部分因素。」

她又表示,不排除當息率繼續上升,會吸引更多人士將資金存放於銀行收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