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官員擔心通脹失控,貨幣政策可能偏向更緊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排除全球經濟今年陷入衰退。
美國聯儲局上月加息四分三厘,是超過27年半以來首次。當時的議息記錄顯示,是因為官員一致認為短期通脹形勢惡化,擔心公眾對物價受控失去信心,所以有理由更大幅加息,而且至今幾乎沒有證據反映供應鏈阻滯緩和的程度,足以協助控制通脹。
假如通脹壓力持續高企,貨幣政策立場可能要更緊縮,本月適宜加息半厘或四分三厘,未來利率要升至限制經濟活動的水平。
雖然多數官員都同意美國經濟面臨轉弱的風險,特別是積極加息的影響可能較預期大,但整體仍然覺得上季經濟可以有增長,而且整份記錄一次都沒有提及「衰退」,反而「通脹」此詞出現了九十次、六次提及「金融環境收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接受《路透》訪問時,認同由於通脹壓力高企,急需穩定物價,經濟增長放緩可能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加上俄烏戰事與相關制裁,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大型經濟體上季經濟收縮,都令全球經濟前景明顯黯淡,預告將會再調低今年增長百分之3.6的預測,甚至不排除陷入衰退,更表明下年會更艱難,衰退風險更高。
德意志銀行預計銷售疲弱,令美國上季經濟倒退百分之0.6,意味連續第二個季度錄得收縮,陷入技術性衰退,擔心服務業轉差、失業惡化,明年中經濟可能全面衰退,令收緊貨幣政策遏抑通脹的方針更複雜。
有經濟師就相信上月議息以來,債市、經濟數據等都有變,或促使聯儲局開始考慮放慢加息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