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再調低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預測。但國際能源署認為,更多地方以石油取代天然氣發電,反而令需求加快增長。
俄烏戰事大幅推高能源價格,但對需求帶來甚麼影響,國際能源署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有分歧。
油組認為,戰事和抗疫影響全球經濟,加上高通脹蠶食購買力,能源需求已有放緩跡象,將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預測,由每天336萬桶降至310萬桶,是四月以來第三次調低展望,明年需求增長預測維持進一步放緩至270萬桶。
但國際能源署認為夏季炎熱,而且天然氣價格持續飆升,導致改以石油發電的需求增加,蓋過經濟疲弱的影響,所以將今年原油需求增長預測,調高38萬桶,至每天210萬桶,預計明年需求會再增長210萬桶。
雖然西方加強制裁俄羅斯,但中國、印度、土耳其等趁機「執平貨」,令俄羅斯七月石油產量只是較戰事之前少每天31萬桶,跌幅不足百分之3。
國際能源署形容制裁暫時影響有限,但預計當歐盟年底開始全面停止海運俄羅斯石油,明年初產量可能因而減少兩成。
俄羅斯已因應制裁風險,將輸送天然氣到歐盟的北溪一號管道,產能大減八成。評級機構穆迪警告,如果供應完全切斷,歐元區經濟明年會倒退最多百分之3.5,社會政治風險增加,削弱面對更多衝擊的能力,威脅部分國家的主權評級,特別是意大利、捷克和斯洛伐克。
德國總理朔爾茨透露,已與法國、西班牙等討論,支持興建新的管道,引入北非的天然氣經西班牙等供應中歐,但法國之前反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