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上季按年少賺三成,主要受大市成交轉弱影響,但新股有復蘇跡象;又準備設立新渠道,讓先進硬件等特專科技公司上市。
首三季大市日均成交按年跌三成一,但新股市場復蘇,帶動港交所業績好過市場預期,上季賺超過22億元,按年跌三成,但按季升百分之4.3。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溢利、即EBITDA按年跌兩成八。收入及其他收益超過43億元,按年跌一成八,但營運支出按年升一成六。
港交所形容,全球經濟疲弱、加息周期等,現貨市場表現持續疲弱,但整體業績仍然穩健,新股市場有復蘇跡象。上季29隻新股總集資額535億元,是上半年的兩倍多。由第二上市轉為雙重主要上市的趨勢加強,鞏固中國概念股回流上市時,香港是首選市場的角色,已準備好迎接市場回暖。
但有學者擔心,受內地經濟、防疫等影響,港股交投短期難以改善。
中大商學院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指出︰「內地要完成抗疫使命、即是復常,人們自由活動、消費,好像以往一樣,內地企業表現才可望有改善,所以我相信可能等到明年四至五月後,可能會有比較明顯變化。」
因應施政報告提出明年修改上市規則,方便先進技術企業融資,港交所亦公開諮詢,設立新渠道讓特專科技公司上市,適用於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等行業,分為已商業化和未商業化,預期最低市值門檻分別是80億和150億元,而且最少一年前要獲兩位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大額投資、持股比例半成以上等。如果是已商業化,最近一年相關業務收益最少2.5億元。諮詢期十二月十八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