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導航】本地培育科技初創

三年前科技大學和海外不同的科研機構合作,於科學園開設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專門為建造業研發機械人及先進技術,同時亦充當孵化器,培育一批初創公司。

李澤湘教授是中心的創始人,多年來他親手培育出超過60間本地科技初創,其中有個別更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發展成為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

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稱:「之前我沒有在大公司工作過,但是在我讀博士學位的學校柏克萊加州大學就在矽谷的附近,之後在麻省理工也有很濃厚的創業的氛圍。來到港科大之後,我們也在思考能不能在香港、在大灣區,做類似於矽谷、柏克萊加州大學、史丹佛大學,這些學生老師做的事情。這個主要是我們能夠把這些原來的一些這個初步的想法,一步一步地把它變成現實。」

年輕時曾經在美國矽谷讀書,觸發他將當地的創業氛圍帶來香港。中心會在全球院校招收創科人才,再加入不同的團隊,由項目研發、設計驗證,產品推出市場,到成立初創都有完整的支援配套。多年來旗下的初創生產了各式各樣的服務機械人,大部分已投入市場應用。

李澤湘指出:「在這個我們的機器人基地,就有無數多樣的新產品出來,有掃拖一體的家用機器人、有廚房清潔的機器人、有這個非常巧妙地洗碗機、這個烘乾的這個機器人,還有以後有家政、有物業、有這些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以後在養老領域、在康養領域,類似的產品都陸陸續續出現。」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創科導航】阿爾茲海默症早期診斷 助病人及早治理

根據聯合國人口報告,未來三十年,全球6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會比現時以倍數增加。到了2050年,香港差不多每兩個人,就有一個超過65歲。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近年主力研究阿爾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的其中一種。她說大腦是人體最重要和最複雜的器官,不少和腦相關的疾病暫時無藥可醫。現時全球有五千五百萬人患上認知障礙症。隨著人口老化,到2050年會增加至大約一億五千萬人,令腦相關疾病的醫治,成為未來香港,以至全球醫學界的重大挑戰。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指出:「香港作為一個人口壽命最高的城市,所以它的發病率一定會高。因為就阿爾茲海默症來說,例如65歲以上的人群,十個就有一個有這個病,85歲以上,其實一半人有這個病。即是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有這個病,所以它的發病率也是很高的。這方面會對社會造成一個很沉重的負擔。」

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往往得病十多二十年,才出現包括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認知混亂等病徵。一旦確診,以現時的藥物和其他療法,都只能夠做到延遲惡化情況,而不是康復過來。

葉教授的團隊和香港及內地不同的醫院合作,收集數以千計的病人樣本做分析,她說有中國人樣本尤其重要,因為很多這個病的現有文獻資訊都是來自西方白種人,而阿爾茲海默症是受環境和基因影響,因此建立中國人數據庫十分重要。

她們在血漿蛋白中,找出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因而設計出簡單而準確度高的診斷方法,並可以分辨出早、中同晚期的病情。

葉玉如表示:「我們原先做這個血液檢查的時候,我們找到19個蛋白,是和阿爾茲海默症有關聯的。我們這個血液檢查,就是看這19個蛋白的水平,現在我們可以把它減少到七個,準確度也不會受到影響,還是超過九成的。這樣成本就低一點了,同時檢測過程就會簡單一點。」

她們希望把檢測過程進一步簡化,令一般人將來在家中,也可以檢測這個病。

葉玉如稱:「現在我們正繼續優化這方面的檢測技術,現在可以用到幾個蛋白,就可以知道那個人是否患阿爾茲海默症。我手上拿著這個就是我們用作血液檢測的工具,就是一個晶片。我們用這個晶片、用一些很先進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做到早期診斷。」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