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斷食法」恐增心血管死亡率 專家警告「2種人別試」

「168斷食法」恐增心血管死亡率 專家警告「2種人別試」

不少人每天都將「減肥」兩字掛在嘴,甚至乎不少人將之視作為「終生任務」。「間歇性斷食」容易執行且概念簡單,因此廣受不少減重者的青睞。

不過,包括「168斷食法」在內的間歇性斷食方法,其減肥效益至今仍存在不少爭議。由美國心臟協會舉辦的《EPI | 2024年生活方式科學會議》公布一項研究,表明採取「168斷食」法人士的死亡與心血管風險,可能比未進食者更高。

研究團隊透過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測調查之數據,分析共20,078名成年人的健康狀況。分析期間自2003年至2018年,受試者的追蹤時間中位數為8年、最長為17年。受試者參與研究時至少20歲,並於研究第一年內完成了2份24小時飲食回憶問卷。

經由研究團隊比對美國CDC提供的死亡人數、加以分析後發現,每天於8小時內進食當天所有餐食的受試者,與每天進食時間12至16小時者相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大幅增加91%。另外,本來就患有心臟病或癌症的受試者,採取「168斷食」後也發現心血管死亡的風險增加。

研究亦指出,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之中,每天進食時間不少於8小時、但少於10小時者,也與因心臟病或中風死亡的風險增加66%相關。在此研究中,限時飲食策略並不能降低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整體風險;值得一提的是,癌症患者每天進食時間超過16小時,與癌症死亡的風險較低有關。

事實上,美國心臟協會早於去年就發布一則研究,指稱間歇性斷食與「熱量限制飲食法」,兩者帶來的減重效益「相差無幾」。該研究由美國匹茲堡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召集550名受試者參與試驗, 經由6年的數據蒐集與分析,研究團隊發現,進食時間的差異與體重變化「無關」;且無論是起床至第一餐、第一餐至最後一餐,以及最後一餐至睡前皆是如此。

該研究並沒有發現體重變化劇烈者,其體重變化與進食時間存在關聯。在6年的隨訪中,每餐攝取500-1000大卡、甚至超過1000大卡者,與整體體重增加有關;而每餐攝取少於500大卡者,與體重減輕明顯有關。研究團隊認為,相較於間隔時間,進食的「頻率」與「份量」更可能決定減重的成敗。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提醒,現代人與其追求進食時間的縮短,更重要的是維持飲食均衡,多吃全穀類、堅果、豆類、蔬果,不只有利體重控制也有助於降低心臟病風險。要注意的是,不建議追求過於快速的減重效果,每週減輕0.5~1公斤的速度,較有機會持續減重並減少復胖。

另外,如果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服用血壓藥、心臟藥物等族群,限制熱量或斷食可能具有危險性,可能造成體內鈉、鉀等體液失衡,引發心血管意外事件。上述族群要實行飲食控制之前,務必諮詢專業醫師與營養師意見。

 相關推薦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