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衞指全球新冠死亡個案減至疫情爆發以來最少,認為疫情終點在望。本港亦有專家指,目前新冠死亡率與季節性流感相若。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反駁有關說法,批評是犯了嚴重選擇性偏誤。
根據世衞疫情通報,過去一周全球新增11,000多人死於新冠病毒。總幹事譚德塞指,是自2020年三月以來最少,認為疫情有望結束,但在防疫上仍不能鬆懈。
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日前就指,新一波疫情於五月由變種病毒引起,至今死亡率下降至約百分之0.098,即與季節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百分之0.1相若。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發表網誌,不點名批評有關說法以偏概全。他指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逾9,500人死亡,平均死亡率約百分之0.6,形容數字是「鐵一般的事實」,與歷年季節性流感的平均死亡率比較最為恰當;若單以五月至今死亡率比較,是無視數千新冠死者的不幸,誤導市民輕視新冠疫情。
衞生防護中心指,感染新冠後有可能有長期後遺症。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說:「流感一般康復後不會有長期後遺症;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數據,感染新冠後出現『長新冠』的人達百分之十至二十。中文大學亦有估算,可能在香港有百分之76的康復者,會在六個月後出現『長新冠』徵狀。」
有專科醫生認同當局說法,指新冠病毒大型爆發風險遠高於流感。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稱:「BA.5的基本繁殖數,即你無免疫無干預情況下,1人可傳18人。今日病死率可以是0.1,如果我們醫療系統失守,這可能隨時急升十倍。」
他又指,如全球無再出現新的變異病毒株,短期疫情不會再有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