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何文田塌樹因重量分布不均 樹木辦有指引至少每年一檢高風險地方

何文田巴富街一棵12米高大樹倒塌,有專家指塌下的鳳凰木樹根不夠位生長,加上樹冠重量分布不平均,是倒塌的主因,促請當局盡快檢查全港在窄路上的樹木。

本身是樹藝師的長春社總監蘇國賢到塌樹現場看過。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表示:「底部有腐爛的痕跡,亦看不到有些很大的根存在,所以主要倒塌原因是樹幹底部腐爛,所以樹失去足夠支撐,一棵四、五層樓的樹最後倒塌,你見樹本身有少許輕微傾斜,傾斜向馬路,這亦加劇它倒塌機會。」

另一樹木專家詹志勇指,鳳凰木樹根本應向外生長,但現場不夠位,限制了抓地力,樹冠重量側向馬路一邊,導致塌樹。

教大社會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稱:「這行人路位太窄了,特別是植樹位,我看大約是一米幾乘兩米幾。這麼小的植樹位,土壤體積、面積的確太小,因此樹根無辦法散出來,向馬路該邊幾乎無根,即是根在另外三面伸展,伸長了少許。行人路對著建築物的一邊有樓宇貼得很近,於是樹向建築物該邊生不了多少樹枝,大部分樹枝生了出馬路方向,換句話亦顯示,樹的重量分布不平衡。」

他指鳳凰木這種高大樹木,適合於公園、迴旋處上等寬闊些地方生長。認為當局應盡快檢查全港狹窄行人路上種植的大樹健康狀況。

2008年8月,一棵約四層高被列入康文署古樹名冊的刺桐突然塌下,壓死一名十九歲女子。

之後政府2010年成立專責小組跟進,並設立樹木辦。根據樹木辦指引,處於交通或行人流量高的樹木,會被列為高風險管理地方,至少一年檢查一次。

尖沙咀塌樹專家料難目測發現問題 分析指斜坡構建物阻樹木吸收養份

昨日尖沙咀海防道有大樹倒塌,但當局兩個月前檢查無發現有問題。有專家估計難目測發現;亦有專家指相關斜坡有構建物,阻礙樹木吸收養份,建議拆掉。

大樹倒塌的地方已經解封,政府派人繼續檢視周圍大樹的情況。周四一棵12米高的石栗樹倒塌,壓到一輛私家車,司機受傷。有市民稱,不少人都會途經海防道,日後會加倍小心。

莫小姐稱:「我一直看上方,都擔心的,希望部門多檢查,因為這些意外不知何時發生,也害怕的。」

海防道一帶仍有十多棵樟樹及榕樹,主要是由建築署負責。建築署稱4月曾對今次倒塌的石栗評估過風險,當時無發現表面腐爛,或受真菌感染,為何兩個月後仍會倒塌?

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樹木管理課程統籌鄧銘澤說:「平時做風險評估,會留意傾斜的樹會否在背,會看得仔細點,否則不夠仔細,一旦有裂縫,會慢慢蔓延,容易造成很大傷口。我們在幹基部旁邊找到很多南方靈芝,一種腐朽真菌,它已經腐蝕了旁邊的樹一段時間,有理由相信,傳染到附近(倒塌的樹)。」

有專家就歸咎,政府九十年代建九龍公園時,在斜坡上建平台,阻礙樹木吸收養份。

教大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表示:「很大部分的根已被地台壓著,沒辦法檢測到,樹冠是否不斷收縮,如年接年、月接月收縮,便有合理懷疑,根在衰落。」

他建議應將文物探知館外露天茶座的平台拆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