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入境檢疫放寬,本地措施如四人限聚令、使用「安心出行」和「疫苗通行證」,是存是廢,專家有不同意見。
入食肆前掃一掃,是疫情下的指定動作。這類主動查核表列處所,必須掃描「安心出行」及出示「疫苗通行證」。
到商場及超級市場等非主動查核處所,則只需用「安心出行」,但大部分人都沒這樣做。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安心出行」的追蹤功能及「疫苗通行證」鼓勵打針的作用,現時都發揮不到。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問題是人流很大,根本上沒人理會及掃,亦沒有查核,這個(措施)從來沒用過,亦無發揮其作用,留下來做甚麼?『疫苗通行證』做得太久,要發揮的作用都已發揮。叫人打三針又如何?一年前打第三針,保護能否持續那麼久?所以漸漸『疫苗通行證』,所謂三針的意思都打了問號。」
當局已宣布周四起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但維持四人限聚令,梁子超批評已「名存實亡」,亦有礙吸引旅客來港。
梁子超說:「在香港的鬧市四處逛,每一處都不只四個人,警察會否見到人多走來執法?是不會的。若仍維持這些措施,某程度上是趕客。」
不過,同為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的曾祈殷就認為,兩項措施仍有其存在價值。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稱:「在『安心出行』中,可以知悉他們是紅碼、黃碼、藍碼等。我想大家不要忘記疫情未完結,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未來我們相信都會像季節性流感,都需要每年接種。有沒有機會全民打第四針,暫時還是未知之數。」
曾祈殷指當局應考慮按場所風險,逐步調整措施適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