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破獲本港歷來最大宗洗黑錢案涉款達35億元 拘捕兩人

海關破獲本港歷來最大宗洗黑錢案,涉款達35億元,拘捕兩名男子。

海關根據情報及調查,發現兩名男子財務狀況及背景業務,跟銀行戶口內的極大額交易非常不相稱。兩人分別在短時間內收取17及12億元款項,然後存入多個空殼、離岸公司戶口,或內地銀行戶口,又多次到押運公司提取貴金屬,與他們報稱的公司業務有出入。

海關指兩年間,二人共變賣8噸貴金屬,清洗懷疑犯罪得益。上周五突擊搜查三個住宅單位、秘書公司、貴金屬貿易公司及找換店,拘捕兩名30及48歲男子,現正保釋候查。

海關有組織罪案調查科高級監督李艷萍表示:「貴金屬交易一直以來具有洗黑錢風險。由於貴金屬價值高昂、體積小、易運送,在香港暫仍不具名可買賣,對不法份子而言,他們容易利用犯罪得益購入貴金屬,再將其轉售或多層交易,將犯罪得益『漂白』,即俗稱洗黑錢,然後將資金再流入銀行體系。」

海關搜查多個拆貨場 檢價值逾4400萬元冒牌及侵權貨

海關搜查多個拆貨場,檢獲大批懷疑冒牌及侵權貨物,約值超過四千四百萬元。

這七萬八千件懷疑冒牌貨包括手袋、手表、衫、鞋等,約值四千四百萬元,是海關上月一連兩星期採取行動,搜查30多個拆貨場檢獲的。

海關指,不法份子為逃避追緝,揀選偏遠拆貨場收取及儲存冒牌貨,再轉運至外地,包括歐美、非洲、中東等地。

海關版權及商標跨境調查組督察梁卓暉表示︰「這個貨場位於一工廈地下,其鐵閘長期關閉,街上也沒有任何招牌顯示位置。進出口必須經過工廈停車場才能進入,極其隱蔽。另外幾個拆貨場,位置都偏遠於公路,我們需由公路轉入不明顯的山路,再用10多分鐘才能到達。」

海關稱,隨著物流業復常,拆貨場暫存及處理貨物時間縮短,增加打擊冒牌貨難度。海關指會繼續調查,包括不同拆貨場之間有無關聯等,也呼籲物流業界加強警惕,如對貨品有懷疑,即時向海關舉報。

另外,海關亦在深圳灣口岸偵破兩宗入口冒牌貨,其中一宗追蹤運送路徑,追到旺角一間售賣藍光碟店舖,檢獲一批懷疑侵權光碟,估計市值超過8.7萬,拘捕兩名貨車司機和一名57歲店舖負責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