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認為,輪候傳統公屋時間已經「轉勢」,相信未來五年徘徊六年,第六年縮短至五年多。她又稱,正衡量私人參建資助房屋應否賣貴一點,以增加參加誘因。
為加快讓市民上樓,《施政報告》提出五年內興建三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初步設計顯示,大單位內近乎無間隔。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在本台節目《講清講楚》稱,是提供靈活性。那市民可否自己間隔?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打造一些間隔都可以的,不過我們不會預計大興土木,因為當他們搬遷離開時都需要還原。」
被問及如果使用磚頭就不可以,最好使用木板,有否這些限制。她答:「類似,都希望用一些輕巧的材料。」
至於會否如傳統公屋有三次機會「揀樓」,何永賢稱「簡約公屋」做法不同,由於分期建成,會逐期邀請所有輪候滿三年的人申請,輪候時間越長、排得越前。
當局傾向市區單位較大,適合有小朋友的家庭,亦考慮在港島興建。
連同「簡約公屋」計算,政府目標將綜合輪候時間四年內,降至四年半,為何傳統公屋不「封頂」?何永賢就稱,相信情況正轉勢。
何永賢稱:「我自己看,在首五年是(輪候)六年,然後緩緩是五點多年;然後再長遠,真的要多看一些。有人指,這個綜合輪候時間是否混淆視聽?相反,我們是把事情更透明化。我們將來公布的,會把綜合輪候時間,以及傳統輪候公屋的時間一起公布。」
她又透露,未來5年,除有1.2萬個公屋單位可提前上樓,下個5年已找多2,000個。
《施政報告》又重推私人參建資助房屋,但盈利不及賣私樓多,如何吸引發展商參加?何永賢承認,要平衡誘因、市民期望等因素。
被問及如果說平衡,有機會貴過政府興建的資助房屋。她回應:「我們現在未決定那個定價,都是居屋的類別,但會否是一個變奏?還是最後出來的一些折扣安排,或是其他安排會怎樣?我們現在思考中。」
再被問及如果那麼複雜,為甚麼不直接收回土地。她稱:「這是跟私人的發展商有一個良性互動,而得到一個好的效果,我相信都是市民想看到的,他亦都可以提供一個不同類型。」
她稱,細節最快明年首季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