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檔案】本港虐兒問題嚴重 旁觀者為兒童發聲或成重要拯救者

兒童是社會未來棟樑,疏忽照顧,甚至是虐待他們,都是不可以原諒的罪行。

受害兒童阿晴表示:「除了藤條之外,還有尺子或用手,掌摑我一巴。」

少年人入世未深,就被同伴無故欺凌,都會令青春歲月褪色。

受欺凌者唯唯稱:「無故被人大聲指我禿頭,搶去我的電話,搶去我錢包裡的錢,抵受不住這些經歷,我便確診了抑鬱症。」

眼見旁人受苦,不少人可能選擇置身事外。

有路人稱:「正常香港人心態,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亦有路人說:「若對方問你,『我打孩子,與你何關?』,你怎樣說,無話可說。」

不過沉默背後,可能換來一生內疚。

旁觀者榮子樂表示:「雖然我沒份兒打他,但我有份令他受傷害。如果這件事再發生在我面前,我絕對會調停。」

政府計劃立法,旁觀虐兒沒制止又沒舉報,可能要負上刑責。

律政司高級檢控官林曉敏指出:「檢控一些很嚴重的案件,其實是對整個社會的一個責任,或者是一個社會公義、司法公義的重要一環。」

社會上有聲音,旁觀者亦有責任舉報霸凌。各家自掃門前雪,可能令悲劇發生。《星期日檔案》一連兩集,探討旁觀者可以怎樣做,來扭轉受害者的命運。

【星期日檔案】跨境生重返香港上學 未來往哪裡發展?

港深恢復通關後,回港上課的跨境生人數逐漸回升,有校長認為,接受港式教育多年,又有內地生活體驗的跨境學生是香港未來的重要資源。

就讀小五的趙志誠在全面恢復通關前,一直在深圳上網課,為保持學習動力,他報讀了各類補習班,以及興趣班。現在回到香港上課,也能跟上進度,已重新適應校園上實體課的生活。

跨境學生趙志誠稱:「如果我不想念香港,我就不會上網課,我直接轉到深圳(上學)。」

跨境學生家長趙媽媽說:「就喜歡香港,文化、還有人文素養,還有這個城市。」

趙志誠表示:「這照片裡只有我仍留在學校,這三位同學已轉學了。」

不過以前與志誠一齊跨境上學的Hogan,已經轉讀深圳的國際學校。

跨境學生家長Lily認為:「是沒辦法,你不可能讓孩子一直呆在家裡上課,而且小孩的性格、時間觀念,還包括他愛學習的情況,現在都比以前退步很多了。」

教育局數字顯示,二月底全面恢復跨境生回港上課當日,全港有逾一萬五千名跨境學生過關上學,較疫情前下跌四成。有服務跨境家庭多年的社工估計,返港上課的學生人數至今大約有二萬多人。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賽馬會跨境家庭新里程計劃主任倪怡潔指出:「身份問題,他們難以轉讀深圳的公立學校,他們家庭的經濟能力也未能負擔起他們轉讀深圳的私立學校,亦因為孩子的『小夥伴』都在香港讀書,所以他們很期待再見到他們的老師、同學。」

有取錄較多跨境生的小學,復課後仍有約二百名學生回港上課。校長認為,跨境生接受香港教育多年,既掌握兩文三語,又熟悉內地情況,都有利他們日後在各個大灣區城市發展。

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說:「留著人才在香港,他們可以在大灣區內遊走,並繼續在香港作出貢獻,所以去海外搶人才只是短暫,更加重要是栽培我們自己的學生。」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