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中醫藥治療可改善新冠後遺症 中醫推介調理湯水及穴位按摩

新冠疫情爆發後,不少康復者一直受長新冠困擾,有大學研究指,中醫藥治療可有效改善新冠後遺症,幫助身體復元。

中醫藥治療著重調養身體,更因應患者的個人體質調配藥方,以紓緩長新冠的徵狀。

香港防癆會註冊中醫師朱遠婷表示:「在中醫的角度,這是屬於疫症後期,餘邪未盡、正氣尚未恢復的階段。我們臨床上很常見的一些症狀,例如是說話不足氣、咳嗽、氣喘、食欲不振、吃東西沒有味道、聞不到氣味,或者是大便乏力、失眠等,都是屬於『長新冠』的症狀。」

中醫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和證型,然後作出相應的治療。

朱遠婷稱:「例如最常見的第一種,便是肺脾兩虛型的病人。我們可以用一些中藥去調理,一些有健脾補肺、益氣的中藥,例如是黨參、黃芪、白朮、茯苓,也會用上一些化痰的中藥,例如是陳皮;第二個情況最常見的證型,便是氣陰兩虛型、氣陰兩虛的病人,我們會選用滋陰潤肺的中藥,例如是沙參、麥冬、五味子等。」

除了中藥調理,患者亦可以透過按摩穴位來紓緩不適。而第一個穴位是天突穴,在胸骨上中央凹陷的位置。

朱遠婷指出:「第二個穴位是太淵穴,太淵穴在我們手腕的腕橫紋,我們摸到有脈搏跳動的位置,那便是太淵穴,都是一樣有宣肺平喘的功效,可以按摩兩至三分鐘,按至有痠痠脹脹的感覺便可以了。」

朱遠婷說只要患者有適當休息,同時有配合戒口和多做運動,亦有助於他們身體復元。

【最強生命線】大夫斷症:天氣冷加劇支氣管炎發病 中醫:補肺湯水、按經絡

《素問‧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嚴重,不少人亦患上支氣管炎,在中醫的角度支氣管是屬於肺,肺為五臟之華蓋,主一身之氣,支氣管炎是肺部氣道炎症,分泌物阻塞氣道是通氣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

港大醫學院中醫藥學院首席講師陳建萍指出:「它因為肺直接連通鼻、口和外、大氣相關連,所以外面的氣,任何好的氣、壞的氣,都要通過呼吸道來進入我們人體,所以它很容易產生一些病斷,出現相應的病症,它主要的臨床症狀是以咳嗽、咳痰、喘氣為主要特徵的一類病症。」

肺又屬於「嬌臟」,不耐寒熱,容易受到邪氣入侵,當中體質虛弱的人和天氣的轉變,亦會特別加重發病。

陳建萍稱:「譬如說過於寒冷、過於熱氣的東西刺激它,或者是現在的新冠病毒、即是新冠病毒,刺激到它,它都可以引起咳嗽的症狀,從而加重肺部病症的發生,其實這個季節太涼了,就是肺氣發病的高峰期。」

陳建萍說,如果不及時醫治,支氣管炎一旦變成慢性疾病,就很難完全根治。

陳建萍表示:「如果不治的話,一旦外面的氣候和條件變化,它就誘發病,最好在一、兩個月內把它治好,避免它留下宿根,然後形成慢性支氣管炎。」

中醫因應患者的病邪性質進行調理,譬如是屬於肺寒,便會採用桂枝;如果是肺熱,會用上黃芩、生甘草等的藥材。另外,肺在五行之中屬於白色,所以要多吃相對應白色的食物,有潤肺的功效。

陳建萍建議:「多給一些白色的東西,它就能夠補肺,譬如是南北杏、百合、白果、馬蹄、雪梨這一類的東西,都有入肺幫助到強壯的作用,同時這些東西都有止咳化痰、平喘潤肺的功能。」

在針灸治療上,中醫會採用天突穴和,沿着肺經的穴位,以紓緩咳嗽、喘氣的症狀;同時我們亦可以拍打肺經,令肺部經絡強壯,免受外界邪氣的干擾。

陳建萍稱:「從中府、雲門,一直到列缺穴,這條經是我們的肺經,通常我們用空心掌拍打肺,然後沿著肺經的走形來拍打,這個是非常好的強壯肺經的方法。」

這次為大家推薦一款湯水,清潤平喘湯,有清潤補肺、健脾化濕的功效,適合有咳嗽和咽喉不適的人士飲用。

材料:

南杏 12克

北杏 12克

雪梨 2 個

百合 20克

白果 12顆

無花果 3-5粒

馬蹄 15粒

白蘿蔔 連皮半個

瘦肉 適量

煮法:

所有藥材洗凈浸水後倒入10碗水,大火煮沸轉至中小火煮90分鐘即可飲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