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掏寶】偷渡

早年越南「排華」,一批華人避走內地,數年後內地經濟不景,他們嘗試偷渡來港碰運氣,本台採訪隊到邊境直擊實況,《新聞掏寶》重溫1987年特輯。

三十多年前,採訪隊在東莞邊境直擊偷渡實況,這批人和內地偷渡客有何分別呢?

我們的採訪隊來到東莞縣太平,這裡是熱門買船偷渡地方。天黑之後,太平東灣漁港海邊,不斷有載人電單車來來往往,車主每位收取一元五角人民幣,從市中心公共汽車總站附近,接載越南華僑來這裡。

沒穿上衣的這個人,是負責交易的艇家,華僑從四方八面,不約而同來到海邊,才臨時湊錢,每人要湊約二百多元人民幣,尚未湊夠錢時,他們躲在草叢內,為免驚動四周的人,我們攝製隊沒有打燈,只在電筒光下訪問他們。

記者問:「想問問,你們為何...聽到甚麼(消息)要走?」

有偷渡客說:「我們為生活而走,對不起,我想問一下,你是...?」

有人說:「記者。」

記者回答:「香港來的,想了解為何你們會離開。」

該名偷渡客表示:「我離開的主要原因,我們來時,兒女畢業無工作,我月入六十元,交(農場)管理費幾十元,捱不下去。」

【新聞掏寶】米飯班主

俗語說「食米唔知米貴」,不少人天天食米,但對米的認識並不多。《新聞掏寶》重溫昔日專輯,聽聽一批「米飯班主」說故事。

1955年,香港政府實施食米管制方案,規定由29家米商專營食米入口及儲存。近半個世紀以來,米商承襲南北行的經營傳統、代代相傳,不少人形容他們是真正的米飯班主。

食米入口商唐學元稱:「父親傳下來,我要遵照這些(傳統),我不改,甚至現在誰會用算盤和毛筆。」

進出口米商聯合會主席陳維信表示:「我們這批人全是忠厚傳統米商。」

食品委員會理事長李廣林指出:「中國人最重要是米,有少許風吹草動,怕搶高價錢,怕米價上升。」

貿易署助理署長利敏貞說:「時移勢易,就算是入口商也好,批發商也好,也應該隨著時代步伐,迎接全面自由化帶來的挑戰。」

進出口米商聯合會副主席符之福指出:「幹我們這行都是夕陽行業,除非他能變通適應新環境,否則逐漸會被淘汰。」

根據米行傳統,這天年初八是他們啟市日子,他們叫這天是「開紅盤」。

進出口米商聯合會主席陳維信表示:「全部都是紅色,我們全部都是紅色,第一天『開紅盤』,大吉大利。」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