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獨居長者易現情緒問題 港大護理學生上門探訪了解需要

受疫情影響,長者長時間在狹小空間生活,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有機構跟大學合作,讓護理系學生走出課室,親身了解長者的需要。

八十七歲的梁小榆是獨居長者,她說因為疫情,長者很多時要獨自解決問題。

梁小榆表示:「我們長者糊里糊塗,不了解,難得有人來指導我如何做。」

護理系學生先評估梁婆婆的身體狀況,之後教她做毛巾操,改善她的痛症問題。提供健康評估之餘,也會教長者使用電子科技,以獲取最新的資訊。

香港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學生Louie說:「這個就是我們的電話,你現在只要發送一個訊息給我,讓我知道,可以跟我們連繫。」

過去三年因為疫情關係,獨居長者容易出現孤立無援的感覺,這次探訪讓梁婆婆很感觸。

梁小榆稱:「很滿意你們,很細心來教我們長者如何做運動。我想哭,我忍不到,太感動。」

護理系學生的表現獲得長者認同,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教授陳肇始相信可以提升學生的同理心,了解長者的需要。

香港大學醫學院護理學院教授陳肇始指出:「我們輔導學生,以及提供培訓給學生的時候,都要有多一點的情景或者場景。我們很希望真的透過溝通,達到長者身心健康是可以提升。」

這個計劃明年正式推行,陳肇始期望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長者。

【無耆不有】吞嚥困難又如何? 食軟餐都可以津津有味!

有人做軟餐的策略,以用家方便煮食為先,亦有人堅持重覆又重覆的步驟,盡可能還原食物形態,希望令老人家及病患者更有胃口,吃得更有尊嚴。

軟餐廚師Rosa表示:「我相信大部分人吃東西,你首先看到它的模樣,也要有(食物)形態,但如果只是這樣倒出來、像糊狀一樣,普通一碗食物,你的食慾、興趣未必那麼大。雖然他有吞嚥困難,但是他能夠吃得好,就像跟他人同桌吃飯進餐一樣。」

Rosa在基督教靈實協會裡當軟餐廚師,她的團隊每天都會製作軟餐,給院舍裡面有需要的長者食用。如果遇上節日,團隊還會推出更精緻的午餐應節。

Rosa說:「我相信其實吃東西,除了會品嘗它的味道,你放進口裡面會感覺到味道之外,你看見它的形態也會開心。我製作(軟餐)的時候,其實我們希望顏色盡量能夠吸引。你看到我們,譬如剛才製作的那些,我們都會加一個醬汁。如果(食物)太乾,你吃的時候,其實吞嚥也會有困難,我們加醬汁,味道會好些。」

原本在這個機構從事文職工作的Rosa,5年前因為上司說希望機構能夠在軟餐方面發展得更好,所以加入了現在的團隊。

Rosa指出:「我覺得這除了是一個機會,也可以幫助很多服務使用者,所以我決定加入這個軟餐團隊。吞嚥困難的人是需要吃一些像布丁狀的(食物),這樣較容易吞嚥。這也是一個發展方向,我們也是希望能夠讓更多服務使用者受惠。」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