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研究指三分一抑鬱症患者服藥後未見改善 或患頑治性抑鬱症

治療抑鬱症,可以服食抗抑鬱藥,調節腦部的化學物質,穩定情緒。不過有臨床研究指,有三分一人服藥後情況都沒有改善,可能是患上「頑治性抑鬱症」。

18歲的Shion去年患上抑鬱症,情緒長期低落,經常會有負面的想法,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Shion稱:「在乘車的時候,我不斷有負面的想法,站到站(月台)邊的位置,準備跳下去。幸好,當時有遏制自己的衝動。」

她經過學校社工轉介,定期看精神科醫生和服用抗抑鬱藥,但成效不太大。

Shion指出:「我好像轉了五到六種抗抑鬱藥,病情是時好時壞,然後又持續地不能減藥物,吃了半年藥,沒有太大好轉。」

有臨床研究指出,大約有三分一患者服藥後依然沒有效果。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有些抑鬱症的患者,本身可能有其他精神科的問題,確實會增加(治療)難度。有些情況,例如一些頑治性的抑鬱症,和你剛才所說的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或者一些創傷後壓力的問題。如果在診斷上不清晰,只針對抑鬱症,或者針對其他疾病,可能成效未必高。」

醫生建議患者可以嘗試噴鼻式的抗抑鬱藥,它利用谷氨酸直接增加腦源性神經因子,簡稱BDNF的釋放,比傳統的抗抑鬱藥更有效。

麥永接說:「這個情況和過去認為抑鬱症是因為神經傳送物質失衡的情況,現時較新的概念是一些壓力,或不同的狀況,都會影響BDNF的釋放,而令神經系統好像枯萎、凋謝一樣。」

不過,醫生提醒服用新藥需在精神科醫生指導下使用,並需留在診所觀察兩小時後才可以離開。

有胃痛、消化不良 長期忽視可致胃潰瘍

胃潰瘍是常見腸胃疾病之一,近七成患者都沒有病徵。有醫生指,如果長期出現消化不良、胃灼熱、大便發黑等的問題,都有機會是胃潰瘍的徵兆。

阿鳳之前一直都有胃痛問題,而且一吃到比較硬、難消化的食物,胃痛又會再次發作,兩年多前確診是胃潰瘍。

阿鳳表示:「例如牛肉,牛肉粒這些難消化,即是飽滯的感覺,又是會痛;吃酸的食物多,又會發作又會痛。」

當食物進入胃部,胃壁細胞就會分泌胃酸幫助消化。如果胃酸過多,或者胃黏膜修復功能異常,胃酸會直接侵襲胃壁,並導致發炎、纖維化等情況,引致胃潰瘍。

近七成患者都沒有明顯徵狀,但部分人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腹痛、胃灼熱、噁心和食慾不振等的反應。

中大醫學院名譽臨床教授、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力元表示:「胃潰瘍最常見的成因有兩個,幽門螺旋菌是其中一個,一般人都是在小時候就感染。這種菌最大的特徵是不怕酸性環境,所以在胃部這樣酸的環境裡面生存,會增加胃酸的分泌,令到胃部發炎。大約一千個幽門螺旋菌感染,就有一個有胃潰瘍。」

另外一種成因就是由藥物導致的胃潰瘍,會讓胃酸過量分泌,降低胃部修復能力。

陳力元指出:「這個是有併發症的潰瘍,你見紅色的地方是正在流血。通常這麼大的潰瘍,都是因為服用非類固醇的消炎藥引起,因為病人不痛,長時間會越長越大。」

目前針對治療胃潰瘍,會視乎病情,採用質子泵抑制劑降低胃酸分泌,或者手術治療。如果出現併發症,潰瘍有流血的情況,就會以內視鏡來幫助止血。

陳力元稱:「例如是我們可以放針在裡面,可以打針去止血;亦都可以放入夾,好像釘書機一樣,夾着血管幫助止血。」

營養師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少吃刺激的酸性食物,不要吸煙、喝酒,以免復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