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檔案】有東涌居民冀政府盡快建成市政街市 組織促改善資源錯配問題

街市集齊市民日常必需品,可以購買食材又有生活雜貨,是市民重要的生活空間。不過不少人會選擇跨區買餸,政府可以做些甚麼呢?

她們在東涌的街市逛完一圈看看售價,居於東涌十多年的英姐一星期會有一至兩天與街坊瓊姨,坐巴士前往荃灣買菜,要去那麼遠,為的是能省則省。

英姐稱:「為了錢沒辦法,辛苦也要去,在東涌裡買不到那麼便宜的菜,唯有出去。」

英姐續指:「西施骨三十八元,東涌裡六十八元 ,便宜很多,是的,便宜了三十元。」

瓊姨稱:「希望政府盡快建成市政街市,店舖租金便宜點,售價便可以便宜一點,每月也能節省約千元。」

瓊姨她們的心願有望實現,鄰近東涌港鐵站的富東街,正在興建東涌臨時街市,政府預計2023年初啟用。

有當區區議員說,爭取了十年,但未知街市的確實營運日子。

方龍飛指出:「如果對比出去外區,當然是較方便一點,希望將來可以壓低同區菜價,假如只比現時價格低一點,不知市民會否來買菜,浪費這件事。」

即使有些地方有公營街市,但是多空舖、人流少,有關注本港街市發展的團體認為,這個情況並不理想。

監察公營街市發展聯盟發言人吳玉英稱:「食環署把這些攤檔凍結,理由是預留予一些緊急維修,或因翻新受影響的攤檔作安置用途。公營街市本來應是一個公共設施,但近年政府陸續關閉逾十三個食環署街市,看見有些空間白白浪費,其實完全是一個資源錯配問題。」

食環署表示,會研究是否需要整合和關閉,使用率偏低的公營街市,並妥善土地資源,又會舉辦周末市集,具體計劃仍在草擬階段。

【星期日檔案】跨境生重返香港上學 未來往哪裡發展?

港深恢復通關後,回港上課的跨境生人數逐漸回升,有校長認為,接受港式教育多年,又有內地生活體驗的跨境學生是香港未來的重要資源。

就讀小五的趙志誠在全面恢復通關前,一直在深圳上網課,為保持學習動力,他報讀了各類補習班,以及興趣班。現在回到香港上課,也能跟上進度,已重新適應校園上實體課的生活。

跨境學生趙志誠稱:「如果我不想念香港,我就不會上網課,我直接轉到深圳(上學)。」

跨境學生家長趙媽媽說:「就喜歡香港,文化、還有人文素養,還有這個城市。」

趙志誠表示:「這照片裡只有我仍留在學校,這三位同學已轉學了。」

不過以前與志誠一齊跨境上學的Hogan,已經轉讀深圳的國際學校。

跨境學生家長Lily認為:「是沒辦法,你不可能讓孩子一直呆在家裡上課,而且小孩的性格、時間觀念,還包括他愛學習的情況,現在都比以前退步很多了。」

教育局數字顯示,二月底全面恢復跨境生回港上課當日,全港有逾一萬五千名跨境學生過關上學,較疫情前下跌四成。有服務跨境家庭多年的社工估計,返港上課的學生人數至今大約有二萬多人。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賽馬會跨境家庭新里程計劃主任倪怡潔指出:「身份問題,他們難以轉讀深圳的公立學校,他們家庭的經濟能力也未能負擔起他們轉讀深圳的私立學校,亦因為孩子的『小夥伴』都在香港讀書,所以他們很期待再見到他們的老師、同學。」

有取錄較多跨境生的小學,復課後仍有約二百名學生回港上課。校長認為,跨境生接受香港教育多年,既掌握兩文三語,又熟悉內地情況,都有利他們日後在各個大灣區城市發展。

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說:「留著人才在香港,他們可以在大灣區內遊走,並繼續在香港作出貢獻,所以去海外搶人才只是短暫,更加重要是栽培我們自己的學生。」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