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檔案】區議員冀活化街市 滿足市民需求

街市裡齊集市民日常必需品,能購買食材,又找到生活雜貨,是不可取替的生活空間。

洪水橋街坊蘭姐稱:「其實對我們來說這是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是衣、食、住、行。」

有些地區即使有數個街市,但居民買菜選擇少,甚至要「捱貴價」,他們唯有跨區買菜。

東涌街坊瓊姨指出:「我們長途跋涉也是想節省金錢,因為售價相差太多,沒辦法,乘坐一程車出去買菜,也比在這裡買菜好。」

政府可以如何規劃街市,滿足檔主及市民的需要?

逸東邨北區議員方龍飛表示:「希望政府,將來食環署翻新一些街市,或者活化街市,可以如何規劃好街市,這件事政府便要學習。」

【星期日檔案】跨境生重返香港上學 未來往哪裡發展?

港深恢復通關後,回港上課的跨境生人數逐漸回升,有校長認為,接受港式教育多年,又有內地生活體驗的跨境學生是香港未來的重要資源。

就讀小五的趙志誠在全面恢復通關前,一直在深圳上網課,為保持學習動力,他報讀了各類補習班,以及興趣班。現在回到香港上課,也能跟上進度,已重新適應校園上實體課的生活。

跨境學生趙志誠稱:「如果我不想念香港,我就不會上網課,我直接轉到深圳(上學)。」

跨境學生家長趙媽媽說:「就喜歡香港,文化、還有人文素養,還有這個城市。」

趙志誠表示:「這照片裡只有我仍留在學校,這三位同學已轉學了。」

不過以前與志誠一齊跨境上學的Hogan,已經轉讀深圳的國際學校。

跨境學生家長Lily認為:「是沒辦法,你不可能讓孩子一直呆在家裡上課,而且小孩的性格、時間觀念,還包括他愛學習的情況,現在都比以前退步很多了。」

教育局數字顯示,二月底全面恢復跨境生回港上課當日,全港有逾一萬五千名跨境學生過關上學,較疫情前下跌四成。有服務跨境家庭多年的社工估計,返港上課的學生人數至今大約有二萬多人。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賽馬會跨境家庭新里程計劃主任倪怡潔指出:「身份問題,他們難以轉讀深圳的公立學校,他們家庭的經濟能力也未能負擔起他們轉讀深圳的私立學校,亦因為孩子的『小夥伴』都在香港讀書,所以他們很期待再見到他們的老師、同學。」

有取錄較多跨境生的小學,復課後仍有約二百名學生回港上課。校長認為,跨境生接受香港教育多年,既掌握兩文三語,又熟悉內地情況,都有利他們日後在各個大灣區城市發展。

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說:「留著人才在香港,他們可以在大灣區內遊走,並繼續在香港作出貢獻,所以去海外搶人才只是短暫,更加重要是栽培我們自己的學生。」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