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盆菜後,在圍村過年還有一個飯後活動,村民會一起製作傳統客家小食蘿蔔粄,希望為節日增添氣氛。
坪洋村居民陳玉香表示:「有蝦米、臘腸、臘肉及鹹肉,這是傳統製造蘿蔔粄的材料。聽以前的老人說,過冬通常會弄蘿蔔粄來吃,閒時也會弄,不過多數過冬弄來吃。過冬弄來吃,聽說對身體不錯。」
陳玉香已經移民英國,但她每逢新年期間必定回港度歲,因為圍村過年的氣氛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
陳玉香稱:「我們的生活四周走,照顧子女及孫兒,他們還在英國。我每年會去英國,每年都會去數個月,待五至六個月回來過年。我們以前當小朋友時有很多東西吃,現在較為簡單,沒有以前這麼熱鬧。」
蘿蔔粄經常聽人說起,但原來製作這客家傳統食品,一點都不簡單,只要一個步驟出錯,隨時前功盡廢。
陳玉香指出:「步驟很複雜,又要煮熟粘米粉,然後搓揉。搓揉至有韌性,皮才不會裂開。要用葉來盛載它然後蒸煮,粉不夠韌性,蒸煮的時候會裂開。有人弄得不好,蒸煮時會裂開,要皮好才可以。」
搓粉、放餡料後,將蘿蔔粄蒸十五分鐘,就大功告成。陳玉香解釋一直堅持親手製作的原因,是要讓年輕人認識這項傳統文化。
陳玉香說:「團團圓圓,因為是圓形,而且脹起來,好像步步高陞。我們圍村以前用竹盛著來蒸煮,這很傳統。現在多數人都沒有這種,改用蒸籠,分兩格來蒸煮。這些傳統一定要延續,要說出來讓小朋友知道,過年要吃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