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憂流動性風險蔓延至本港 金管局指密切注視情況強調銀行體系穩健

市場擔心流動性危機不斷蔓延,美國大型銀行聯手向同業注資,避免更多中小型銀行出現擠提。香港金管局指,銀行體系非常穩健,會密切注視外圍市況。

美國矽谷銀行突然倒閉後,美國不少存戶將資金由中小型銀行調至大型銀行。外界擔心第一共和銀行會是下一間爆發擠提的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等十一間大型銀行聯手,向第一共和銀行存款共300億美元。

《彭博》報道,今次業界自救行動,是本周二美國財長耶倫與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通電話時提出,歐美接連有銀行出事,令市場憂慮流動性風險會蔓延到香港。

金管局指已提高警覺。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表示:「就近期事件,對於香港銀行體系影響不大,香港銀行體系依然維持非常穩健。至於你說會否是『雷曼翻版』,當然我們會密切注視市場情況,我很難說這是否翻版,還是不會是翻版,不過大家都看到,其實相關監管機構今次動作很快,很快已經採取行動,穩定市場信心,這是好的。」

有分析則相信,各地央行會繼續為市場提供短期資金,改善市場流動性。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說:「會否有個別中小型銀行,面臨比較大的(流動性)問題,這是有機會發生的,因為始終在高息環境之下,很容易見到有所謂『黑天鵝』的情況。如果真的看到,這些較嚴重少許的流動性問題時,我相信其實都是可能(央行)會以資金投放量那方面會增加,從而令憂慮減少。」

截至周三的一星期,美國聯儲局透過貼現窗,向銀行借出的短期資金,達破紀錄的1,500多億美元,已高過金融海嘯時的1,100億美元。連同其他融資計劃,合共已注資3,000億美元。

矽谷銀行前高層被美參議員批「愚蠢地押錯注」 納稅人須為此「埋單」

美國矽谷銀行(SVB)前管理層指,流動性危機來得突然,否認是因為低估利率上升風險,而令銀行最終要倒閉。

美國矽谷銀行三月上旬因為聯儲局持續大幅加息,令持有長債貶值,而銀行又未有對沖息口上升的風險,結果要靠舉債彌補損失,導致市場恐慌、觸發擠提,存戶24小時內提走420億美元存款,銀行最終因為流動性問題而被政府接管。

國會參議院召開銀行業委員會聽證會,批評銀行管理層「愚蠢地押錯注」,最終要美國的納稅人為這些愚蠢的行為「埋單」。

矽谷銀行前行長貝克爾在聽證會上形容,今次危機是史無前例,而且難以預計,由於事出突然,即使銀行一直認真管理風險,截至去年底止,有約800億美元流動性在手,亦難以應對。

另外,監管文件顯示,貝克爾在2月27日大舉減持矽谷銀行,令外界懷疑他要趕於銀行「爆煲」前獲利離場,貝克爾回應稱,當時未察覺銀行出現問題,但作為行政總裁,他會承擔責任。

民主共和兩黨的參議員,紛紛批評貝克爾漠視監管部門的警告,是因為銀行管理層太富有,貝克爾只表示,監管部門的確提議,要找一個更有經驗的人去管理風險,又表明願意配合管理層離職補償方案的調查。

但被問到會否歸還獲發放的花紅,銀行前董事長沙伊表明,未有此打算。

美國矽谷銀行前董事長沙伊說:「我並不打算這樣做,不會。」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沃倫稱:「如果我們不處理好這個問題,所有市值數十億美元銀行的行政總裁,都會繼續漠視風險,最終會摧毀銀行,而所有美國人將要為此『埋單』。」

負責銀行業監管的聯儲局副主席巴爾表示,局方可能修例,加強監管資產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大型銀行,包括要求銀行披露投資組合,未變現虧損的情況,亦會確保對經營手法進取的銀行管理層作有效監督。

另一方面,第一共和銀行月初亦因為流動性問題被接管,是年內倒閉的第四家美國地區銀行,摩根大通其後以106億美元收購第一共和銀行。摩通行政總裁戴蒙在股東會上表明,往後不太可能再收購其他因為行業動盪,而狀況不佳的地區性銀行,預計銀行業有望回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