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檔案】有家長為子女「報復式」報讀學習班 機構稱關注全人發展

學校全面復課,近月不少家長為子女報讀大量學習班,希望追上學習進度。有機構關注,疫後兒童及青少年發展需要,指培養「抗逆力」及探索知識的能力同樣重要。

過去三年,五歲的逸逸悅悅不常回校上實體課,媽媽擔心影響一對雙生兒的發展,所以她會上網找教材,協助他們保持學習動力。

家長黃太太指出:「有點困擾的是,真的不太知道現在孩子們的進度是否屬於正常範圍,譬如情緒、學習、社交能力,或者一些言語發展。」

興趣班和補習班陸續復辦,九月就升小學的逸逸悅悅,這幾個月的時間表密密麻麻,黃太太只想他們盡快適應實體課的模式,銜接小學時便不會太辛苦。

有教育中心近期亦收到大量家長為子女報讀不同課程。

教育中心負責人殷小姐表示:「當家長將孩子送返幼稚園上學,尤其在家長聚會,他們會發覺為何我家孩子程度在標準以下,低於平均水平,他們便開始著急,他們現在真的報復式來上課。」

子女的學習比以前「繁忙」,有家長表示會多留意他們的狀態。

家長Alex稱:「每一項運動都可以體驗到一個人,如何對待不同的事情及一個人如何安身立世的能力,亦可以學習在不同規則下,如何運用不同策略,處理困難的能力。」

有國際機構關注,疫後兒童及青少年全人發展,強調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能力。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主席陳晴認為:「教育的意義不只是一部學習機器,灌輸孩子書本上面的知識,增加一些譬如『個性教育』、教授真善美的事情,以及在價值觀方面,多一些正面的教育。」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星期日檔案】跨境生重返香港上學 未來往哪裡發展?

港深恢復通關後,回港上課的跨境生人數逐漸回升,有校長認為,接受港式教育多年,又有內地生活體驗的跨境學生是香港未來的重要資源。

就讀小五的趙志誠在全面恢復通關前,一直在深圳上網課,為保持學習動力,他報讀了各類補習班,以及興趣班。現在回到香港上課,也能跟上進度,已重新適應校園上實體課的生活。

跨境學生趙志誠稱:「如果我不想念香港,我就不會上網課,我直接轉到深圳(上學)。」

跨境學生家長趙媽媽說:「就喜歡香港,文化、還有人文素養,還有這個城市。」

趙志誠表示:「這照片裡只有我仍留在學校,這三位同學已轉學了。」

不過以前與志誠一齊跨境上學的Hogan,已經轉讀深圳的國際學校。

跨境學生家長Lily認為:「是沒辦法,你不可能讓孩子一直呆在家裡上課,而且小孩的性格、時間觀念,還包括他愛學習的情況,現在都比以前退步很多了。」

教育局數字顯示,二月底全面恢復跨境生回港上課當日,全港有逾一萬五千名跨境學生過關上學,較疫情前下跌四成。有服務跨境家庭多年的社工估計,返港上課的學生人數至今大約有二萬多人。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賽馬會跨境家庭新里程計劃主任倪怡潔指出:「身份問題,他們難以轉讀深圳的公立學校,他們家庭的經濟能力也未能負擔起他們轉讀深圳的私立學校,亦因為孩子的『小夥伴』都在香港讀書,所以他們很期待再見到他們的老師、同學。」

有取錄較多跨境生的小學,復課後仍有約二百名學生回港上課。校長認為,跨境生接受香港教育多年,既掌握兩文三語,又熟悉內地情況,都有利他們日後在各個大灣區城市發展。

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說:「留著人才在香港,他們可以在大灣區內遊走,並繼續在香港作出貢獻,所以去海外搶人才只是短暫,更加重要是栽培我們自己的學生。」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