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人通道加建無障礙設施被質疑進度太慢 追不上人口老化

政府11年前開展計劃,為公共行人通道加建無障礙設施,但一半獲批升降機項目尚未落成。有立法會議員批評,興建速度太慢,追不上人口老化。

吳伯伯住在藍田康栢苑,每天都會行這條隧道,到馬路對面的商場購物,但是在隧道上來這條樓梯,對於81歲的他來說,卻是每天的「難關」。

康栢苑居民吳伯伯說:「一早就應該要建(升降機),進來住了這麼久,到現在都還沒興建。」

為了方便長者和有需要人士,政府在2012年推出「人人暢道通行」計劃,但根據路政署資料,截至今年4月,計劃384個項目中,只有190個,即是大約一半已經完成,另外137個正在施工,餘下57個項目仍然在設計、規劃或勘探階段。

好像灣仔分域街這條天橋,立法會12年前批出撥款,增設三部升降機,現時只建好一部。另一部要先用10多年搬遷地下設施,暫時開工無期。最後一部開工有期,但本台拍攝當日,就因為要勘探地下設施,要再次停工。

灣仔區議員(修頓)李碧儀稱:「政府裡面沒有一個部門去負責這件事,所以每次遇到要掘地的工程,就要去信所有全港的譬如電訊公司、水電煤,問一下這個地方有甚麼管道屬於他們的。」

工程師學會解釋,在已發展區興建升降機,情況會複雜很多。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指出:「香港特別是市區、舊區,下面密密麻麻的電纜密到很誇張,所以我相信工程團隊,他們應該都不會特意拖慢,因為拖慢對他們沒有好處。」

業界指興建升降機一般要兩至三年的時間,但根據政府數字,在已經建成的升降機之中,接近六成項目都需要五年或以上才能夠完成。

有立法會議員批評進度太慢。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認為:「政府和承建商在這方面是否共同一條心,希望早些完成有關的項目,便利有需要的人士,在出行方面更加暢順。民有所呼,政府是否有所應呢?」

路政署回覆指,計劃需要按照既定程序展開,會在前期階段盡早確定地下公用設施的實際位置及情況,使工程推展得更暢順。

【新聞透視】不生趨勢持續 少子化如何衝擊兩地?

香港和內地去年都出現人口負增長,有學者預計,未來少子化趨勢持續,政府繼續鼓勵生育之餘,也要提早加強社會保障制度,應對人口老化。

80後的Nic和April拍拖四年,他們不少中學同學已經生了小朋友,大家約出來聚會都要選擇親子餐廳。和朋友子女玩得開心,但說到自己,兩人都說不想生。

Nic稱:「好佩服,我玩十分鐘就覺得極限了。不只是一日,一出生到現在。」

April說:「如果全日這樣陪他玩,日日陪、日日玩。」

有團體3月公布調查,七成六受訪者說不考慮生小朋友,而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香港生育率更是全球最低。

April表示:「生小朋友不是我很想做的事情,反而願望清單中,還有很多其他東西,所以對我來說不算很大遺憾。」

不只香港,內地去年也出現人口負增長,是60年代初大饑荒後首次。34歲的林辛夷在上海創業,這一天她親身上陣,為自己的運動品牌拍廣告。

林辛夷指出:「我是一個願意去體驗的人,但是我真正愛做,而且想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創作。」

但熱衷體驗的她,唯獨不想體驗做媽媽。

林辛夷表示:「我覺得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沒有自己,如果我本身沒有這樣的缺口,我就沒有這樣的感受,就是我非要有一個人來我的生活中陪伴我。」

研究指,每名女性平均要生2.1個小朋友,才能保持人口穩定,但2020年內地每名女性只生1.3個嬰兒,跌破警戒線。

南京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主任陳友華稱:「如果我們生育不刺激,可能它還掉得比今天更低,所以我們採取生育刺激政策,主要成效不是促使生育率的回升,而是阻止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

他預計少子化趨勢難以逆轉,政府要提早加強社會保障制度,應對長者人口增長。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