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強調香港捐贈器官供不應求 送往內地機會非常低

香港及內地正商討器官捐贈互助機制恆常化。醫管局強調,香港捐贈的器官供不應求,將器官送到內地的機會非常低;又稱就算兩地互助機制恆常化,兩地病人資料不會互通。

本港及內地探討的器官移植互助機制恆常化,政府強調,大原則先是確保本地捐贈的器官無合適病人移植,才會啟動跨境捐贈。

根據醫管局數據,現時輪候腎臟移植有2,433人,但2019年至2022年,只有42至57個遺體捐贈的腎臟;今年截至三月底,暫時有15個。肝臟、心臟及肺部等器官都有類似情況。

威爾斯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李錦滔表示:「過去幾年,每一個捐贈出來的腎臟,都是用在香港所有病人身上,基本上無一個無用到的腎臟,怎會可送上去其他地方?國內始終捐贈數字多很多,亦有部分他們自己用不到。」

當局稱內地每年有1.7萬宗移植個案,每年有1,100宗是器官無合適病人。醫管局上周六已派員到訪國家衞健委人體組織器官移植與醫療大數據中心,了解當地分配器官移植的系統。

以肝臟為例,兩地捐贈移植系統都是差不多。若兩地互助機制恆常化,本港醫護收到內地捐贈肝臟的詳細資料,包括來源地、運送時間、缺血情況等,再決定是否接收。

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陳智仁說:「在香港輪候名冊上的病人,資料與內地輪候名冊上的資料,是絕對獨立運作,即簡單點說,香港輪候名冊上的病人資料不會傳送到內地。」

醫管局稱,內地針對器官販賣有周全監管系統,一旦發現有異樣,會直接聯絡公安調查。

本港輪候器官移植者眾 受惠病人冀更多有心人參與器官捐贈

本港輪候器官移植人士眾多,有成功移植心臟的病人希望本港更多有心人參與器官捐贈,給予病人重生機會。

心臟移植受贈者曾先生表示:「那時心情好像等死般。」

這句說話應是不少等候適合器官移植病人的心聲。曾先生七、八年前成功等到心臟移植。形容自己得到重生機會。

曾先生說:「醫生說過一個人,(心臟)平均功率大約七十幾、八十,都跌至十多時最辛苦,最辛苦時睡又睡不到,行又行不到,呼吸很辛苦,好像『死過翻生』。」

現時本港輪候心臟移植有80人,醫管局指要等到合適心臟並非易事。

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病房經理鄭嘉恩表示:「很難說實數多少年,配對上第一是血型,另外是身高、體重。心臟與其他器官不同,不能活體,大家明白一定是腦幹死亡病人,他們真的無私奉獻捐出來,才可幫到輪候心臟移植病人。」

對於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近幾個月有逾五千多個取消申請。曾先生及三年多前成功換心的馬先生,有這樣的呼籲。

曾先生認為:「人始終要走,走的時候裡面的內臟仍是活生生、可用的,為何不傳遞予下代或他人?」

心臟移植受贈者馬先生指出:「大家想一想,設身處地,換個位置想一想,如果你是病人你需要的是甚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