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內地股票騙案增加 警方籲市民投資前查驗證券商牌照

警方指今年首季投資騙案按年多了近五成,涉款達四億八千萬。最新多了騙案,涉及誘騙事主投資內地股票,最大一宗被騙451萬元。

股市市況波動,騙徒看準投資者想追回回報的心理,以不同方法騙財。

51歲無業、化名李先生,有十年投資經驗。年初收到手機短訊,有自稱投資公司職員介紹他,存款到一個假冒的「投資平台」,聲稱可買賣深股通、滬股通買不到的內地股票。起初有賺,最終連本金也取不回,損失122萬元。

受害人李先生(化名)說:「看到買的股票可以升到停板。看到錢賺得差不多,想嘗試提款,但對方不停以不同原因,如系統問題等阻止我提款。最後還要我多存十多萬元,才能開通戶口,我存款後就知道原來『中招』。」

警方指這些投資騙案過去三年倍增,今年首季有809宗,按年多四成七,涉款達四億八千萬元,佔整體詐騙案損失金額四成三。

80人捲入投資內地股票騙案,涉款7,174萬元,最大一宗被騙451萬。

同類騙案多了,估計與近期內地市況比歐美熾熱有關。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指:「海外有銀行危機和債務危機,加上內地復常,經濟數字一直轉好,吸引海外資金透過香港流入國內市場,騙徒就乘勢加大詐騙宣傳。」

商業罪案調查科訛騙組總督察柯詠恩表示:「最初一定給一點回報,甚至能夠拿回部分資金,全部手法都是為了引誘受害人,加大投資額。騙徒很多時候會提供個人戶口,讓市民入帳。一間有規模的投資公司是不會提供個人戶口讓市民入帳。」

警方提醒,市民通過證券商投資之前,可先到證監會網站查冊牌照,而在香港以內幕消息慫恿他人買賣,從中牟利,也可能會觸發內幕交易罪,提醒市民小心誤墮法網。

房托基金公司及基金冇註冊 冇息收本金隨時冇晒

騙徒自稱利息博士及知名大學金融系講師,以投資基金達40萬或100萬分別可獲8厘甚至12厘回報引誘投資,苦主不虞有乍加入該基金群組投資,及後負責人失聯,苦主向證監會查詢後始知該基金原來並無註冊,苦主最後血本無歸;資深投資人林一鳴表示這些基金聲稱可為投資者帶來高額的回報但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投資詐騙,懷疑該基金用客戶集資的金錢用作貸款而非作投資,另外指出受證監會認證的是基金公司而非基金建議公眾認清小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