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學獸醫系去年從澳洲引入24隻娟姍牛,協助學生學習農場管理,該批牛生產的牛奶在校內出售。
城大稱該批娟姍牛每日可生產約500公升牛奶,經消毒處理,再在校內發售,每盒奶賣九元,將來亦會製成雪糕。
相對現時市面供應的鮮奶,城大稱這批牛生產的牛奶較為細滑,不過冬天產量就會減到100至200公升。
對於早前有關注動物團體批評,城大農場是奴役牛,校方強調是遵從國際標準營運農場,不會過度生產。
城市大學獸醫系去年從澳洲引入24隻娟姍牛,協助學生學習農場管理,該批牛生產的牛奶在校內出售。
城大稱該批娟姍牛每日可生產約500公升牛奶,經消毒處理,再在校內發售,每盒奶賣九元,將來亦會製成雪糕。
相對現時市面供應的鮮奶,城大稱這批牛生產的牛奶較為細滑,不過冬天產量就會減到100至200公升。
對於早前有關注動物團體批評,城大農場是奴役牛,校方強調是遵從國際標準營運農場,不會過度生產。
政府近年積極提倡傷健共融,但平機會研究發現,不少年輕傷殘人士在職場仍要面對各種困難、歧視,呼籲社會為他們提供更多支援。
離開校園、投身社會,對學生來說是成長經歷,但對年輕殘疾人士來說,要面對不少痛苦體驗。
平機會委託城大團隊透過訪談及問卷等,用一年時間跟進700多位患有自閉症、過度活躍、思覺失調、聽覺及智力障礙等年輕殘疾人士離開校園後的情況。
五成多受訪者認為,僱主未有提供無障礙設施,或提供與殘疾相關的額外培訓成本;六成多受訪者認為僱主不了解他們的殘疾程度,錯誤分配工作,例如要求專上院校畢業學生做影印等簡單文書工作。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關志健稱:「有些受訪者反映,僱主有一種過分保護態度,聘用這些年輕殘疾朋友,會安排一些工作、他們能力完全可以做到,而且太簡單。對於年輕殘疾朋友,都視為一種誤解,他們可以有更大發揮。」
平機會稱,不少僱主因應社會責任,願意聘請殘疾人士,但實際上存有負面態度,而且有一個誤解。
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表示:「如果這名殘疾朋友入來工作後都做得不好,你一樣可以將他解僱,這並不視為歧視。很多人有些假設,以為『易請難送』,這四字深深刻在很多僱主心中,但這東西可以很直接說,其實你當其他僱員般處理。」
平機會呼籲社會為殘疾人士提供更多元化發展路徑,加強對他們的支援,並邀請更多商界參與,推動職場共融。
平機會又鼓勵家長及照顧者多了解殘疾子女的興趣和能力,協助訂立務實目標,幫助他們盡早融入職場環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