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 兒童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質素下降 近2成特殊需要兒童曾受身體虐待

香港兒科醫學會發表有關新冠疫情對兒童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成果,發現兒童的精神社會健康問題較疫情前嚴重,整體生活質素亦下降。

研究訪問超過3萬名中小學生及400名有特殊需要(SEN)學童及其家庭成員。研究指出,SEN兒童的整體生活質量在疫情期間明顯較差。有超過23.5%的受訪兒童至少遭受過一次嚴重的身體虐待;1.9%經歷非常嚴重身體虐待。

另外,中小學生的肥胖及超重比率較疫情前上升,進行中等或以上強度帶氧體能活動的時間下降,就寢時間亦有所延遲。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表示,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增加,導致家長有較大的壓力。而學童的近視發病率較疫情前上升2.5倍,每年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近2倍,相信與學童的屏幕時間增加有關。另外,嬰幼兒的維他命D水平亦較疫情前下降13.6%。

【星期日檔案】疫後報復式上堂 快樂學習的迷思

全面復課,小朋友重啟作戰模式,天天要學習。

家長黃太太稱:「繪畫、踢足球、跆拳道、英語拼音,跟外籍老師學英語會話,還有普通話等等,一定比之前更忙。」

家長要助子女追回學習進度,教育中心忙得停不下來。

教育中心負責人殷小姐指出:「拉著買菜小推車,風風火火地衝來說『我要報名』,現在真的是報復式上課。」

十八般武藝,一項也不落後,「贏在起跑線」真的這樣重要?

家長Alex表示:「要不要起跑?大家都在跑,我們走快一點。」

家長李太太認為:「人家孩子有的,希望自家小孩也有,若自己家沒有,感覺像對女兒有所虧欠。」

初中生Joy說:「現在全部(興趣班)沒再學了,只學國際象棋。我想爸爸媽媽一直陪著我,支持我想做的事。」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