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考古繪圖師人手繪畫遺蹟 稱繪圖能讓文物「說話」

考古揭開泥土下文物的神秘面紗,令民眾對這個行業充滿幻想。

拿著尺對文物左量右度,再於圖紙上按比例繪畫物件外框。李福秀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名考古繪圖師。

大眾對考古的想像大多停留於在遺址掃抹塵土、尋找文物的蹤跡,其實除了考古發掘外,考古學還包含考古繪圖師、文物修復師及拓片師等多個工種。

而考古繪圖師需要透過實地勘測,繪圖記錄遺蹟、文物的大小同形狀,即使現今攝影技術發達,許多遺蹟文物的結構細節仍需人手繪圖。

從業29年的李福秀參與過寶墩遺址、芒城遺址,及金沙遺址等考古繪圖,她表示,考古繪圖再加上文字、圖片,就能讓文物「說話」。

考古繪圖師李福秀說:「它這個器物放到這兒,它就像是一個很死的東西,如果你把它畫了,然後又配上資料、照片,加上這個繪的圖,它發出來之後它相當於會說話了,就是它在說話了,你知道它是甚麼了。」

現時李福秀在工作之餘,亦帶了十幾位學生,她指將繪圖畫好才能對得起文物和歷史。

四川考古專家修復漢墓出土「天回醫簡」 整理為多部醫書出版

四川成都考古人員11年前在漢墓發現一批竹簡,經過專家多年保護修復,證實是珍貴的古代醫書。

2012年,成都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發現西漢時期墓葬,出土大量醫學簡書,被稱為「天回醫簡」。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肖嶙說:「在我後面這些的話,都是老官山(漢墓)出土的竹簡,老官山出土的『天回醫簡』是目前中國出土的唯一一部『扁鵲醫書』。」

肖嶙表示,930支竹簡在淤泥埋藏兩千多年,出土後軟得像麵條,內部結構非常脆弱,文保工作十分艱難。

肖嶙指出:「它(竹簡)應該說是一個『歷史的講解員』,(竹)簡上面的每一個字都非常非常的重要。首次採用了計算機的正射影像進行信息的採集,把(竹)簡的疊壓關係記錄清楚。脫色了以後,拍攝到了更清晰的紅外照片,對後期釋文整理的話,奠定了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

工作人員及時將這些書簡影像資料提供予古文字專家同步研究。經過10年不懈努力,「天回醫簡」被整理為8部醫書出版,涉及經脈、腑臟、刺法、治療馬病等內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個古代方藥,這批竹簡預計兩年後在博物館展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