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縣城的肥腸向來以爽口鮮美而聞名,它的烹製技藝已被列入非遺名錄。當地一名傳承人花40年為這款地方小吃打響名堂。
位於嘉陵江畔的四川南充市南部縣城的水陸碼頭,往來縴夫和船工都喜歡吃有百年歷史的南部肥腸。
已列入南充市非遺名錄的南部肥腸烹製技藝,其傳承人謝瑞禮清晨5時一家人就為開舖做準備。
在新鮮的豬大腸灑上麵粉、食鹽,反覆搓洗後再加入白醋、食鹽浸泡,並清除肥腸內部的污物和油脂,上鍋煮製後再次清洗。洗淨後將大腸切成小段,加入調料及食材,用溫火燉煮約2小時,便大功告成。
南部肥腸非遺傳承人謝瑞禮表示:「它的烹製方法都各有千秋,但是要真正要把肥腸做好,那是必須要鑽研的。我接手(店舖)從1985年到現在,接近40年了,但一直在做這個菜、只做這個菜。」
謝瑞禮說,過去肥腸叫作望子,以充饑為主要目的,所以裡面有豬心肺、豆腐及四季蔬菜等多種食材。隨著時代變遷,慢慢變成以肥腸為主料,蘿蔔、海帶為配料的地方小吃。
謝瑞禮說:「接近40年當中,能把那個我們這一個地方小吃能發展出來,那真的是不容易,辛酸只有我們自己曉得。把南部肥腸這張響亮的名片打出去,那是更好不過。」
謝瑞禮表示,南部肥腸講究色香味俱全,自己花費畢生時間,傾注心血在每碗肥腸上,只希望更多人可以品嚐到南部肥腸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