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立陶宛後,另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亦宣布退出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立陶宛去年退出機制時,呼籲其他國家透過歐盟和中國接觸,以免被中國分化。
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周四宣布退出中國主導的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愛沙尼亞在聲明中稱,自去年2月的峰會之後,便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會議;拉脫維亞則表示,是考慮到國家的外交和貿易政策目前的優先事項,作出退出決定。
兩國都稱會在尊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和人權上,繼續和中國建立建設性和務實的關係。
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退出後,參與機制的歐洲國家減少至14個,當中九個是歐盟國家。
立陶宛去年退出時,形容機制製造分裂,呼籲歐盟成員跟隨,團結應對中國,以免遭北京分化。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周四再在社交網站發文,批評機制無必要。
立陶宛去年因批准台灣在當地設立代表處後,被中方將外交關係由大使級降為代辦級,和北京關緊張。
外界估計,新政府稱要檢討和中國關係的捷克,可能是下一個退出機制的國家。當地眾議院五月通過決議,要求退出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外長當時批評中國承諾的龐大投資和雙邊貿易並無實現。捷克是現任歐盟輪任主席國。
中方則強調在新冠疫情下,中國去年和機制16個中東歐國家的貿易額不跌反升,錄得破紀錄的逾1,300億美元,同比增長三成二,遠遠高於同期中國和歐盟的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