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博士的工作崗位,通常是實驗室或辦公室,但安徽一名「80後」女博士就選擇下田工作。
放眼望去是一片青蔥翠綠,安徽合肥這個水稻綜合試驗基地,「80後」育種女博士周紅英和她的團隊正在秧田拔秧、運秧,記錄水稻生長情況。
來自湖南農村的她,自小與父母一起插秧割稻,早就對農業產生濃厚的興趣。讀大學時選了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一邊攻讀博士,一邊從事水稻育種工作,至今已有16年。
育種科研人員周紅英表示:「有很多人認為博士畢業,尤其是作為一個女孩子,應該到實驗室去、到大學去教書,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農學博士,更應該將一些好的科技成果、一些好的品種送到農民的手中去,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才能夠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
水稻移栽十分辛苦,每塊田的育種材料、來源、品種都不同,一塊田裡的材料可以超過8,000種,因此周紅英必須一株株栽培秧苗,不能依靠機器。
周紅英稱:「從育秧移栽到我們的去雜,到我們最後的收穫環節,很多工作都是由我們科研人員自己完成的。像夏天三十八、九度的高溫,烈日炎炎是我們日常的工作環境。」
周紅英說,選育一批優質的水稻種子大概需要5至10年,目前她和團隊已培育出35種通過國家或者省級審定的新水稻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