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80後」女博士致力水稻育種工作 16年培育出35種新品種

不少人認為博士的工作崗位,通常是實驗室或辦公室,但安徽一名「80後」女博士就選擇下田工作。

放眼望去是一片青蔥翠綠,安徽合肥這個水稻綜合試驗基地,「80後」育種女博士周紅英和她的團隊正在秧田拔秧、運秧,記錄水稻生長情況。

來自湖南農村的她,自小與父母一起插秧割稻,早就對農業產生濃厚的興趣。讀大學時選了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一邊攻讀博士,一邊從事水稻育種工作,至今已有16年。

育種科研人員周紅英表示:「有很多人認為博士畢業,尤其是作為一個女孩子,應該到實驗室去、到大學去教書,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農學博士,更應該將一些好的科技成果、一些好的品種送到農民的手中去,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才能夠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

水稻移栽十分辛苦,每塊田的育種材料、來源、品種都不同,一塊田裡的材料可以超過8,000種,因此周紅英必須一株株栽培秧苗,不能依靠機器。

周紅英稱:「從育秧移栽到我們的去雜,到我們最後的收穫環節,很多工作都是由我們科研人員自己完成的。像夏天三十八、九度的高溫,烈日炎炎是我們日常的工作環境。」

周紅英說,選育一批優質的水稻種子大概需要5至10年,目前她和團隊已培育出35種通過國家或者省級審定的新水稻品種。

安徽有大學採集整理傳統非遺民歌開設課程 由青年歌手接力傳承

安徽有大學採集整理傳統非遺民歌,更開設課程專門研究及傳承。

安徽大學傳統民歌傳承基地這日舉行音樂會,表演者帶來《打麥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多首傳統非遺民歌。

近年大學民歌研究團隊採集整理大量民歌原始資料,開設超過30個民歌類課程。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田雅麗指出:「我們在民歌採集的過程當中,受到了民歌傳承人的大力支持,他們毫無保留地把民間的這些歌曲唱給我們聽,給我們講民間的這些歌曲的故事,這對我們的研究,以及我們後期的這種創編、教學,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安徽非遺民歌歌詞質樸、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演唱情感真摯,感染力強。

大別山民歌省級非遺傳承人王鳳琴稱:「我從小的時候在家,我們家條件不好,在一個鄉村鎮子裡面,我們當時大部分都是小調那樣唱的,還有對歌,後來漸漸我就愛上了民歌,那時候我們也不知道這是非遺,反正就是愛好。」

傳統民歌的發展離不開青年歌手接力傳承。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聲樂教師莊雲龍認為:「那身為一個音樂教師我來說,更應該把這些學到的、了解的安徽的非遺民歌,把這些好聽的音樂、好聽的歌曲,能夠傳給我的學生們,讓他們也能夠起到一個傳承的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