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指全球經濟面臨衰退 華為經營方針應轉向追求利潤及現金流

內地電訊設備商華為創辦人任正非表示,公司的經營方針,要由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

內地傳媒第一財經引述任正非向華為內部發布文章,指全球經濟將面臨衰退、消費能力下降,華為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由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以度過未來三年的危機。

任正非指出,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華為要縮小戰線,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提升盈利。

余承東:華為不親自造車 與車企聯手造車20萬元起步

針對華為與江淮汽車聯手造車的傳聞,內媒取得華為常務董事、終端業務執行長、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執行長余承東,關於華為汽車業務戰略方向的《談話紀要》,余在談話中重申: 「華為沒有做整車的能力,而且車廠已經有這個能力,為甚麽我們要再去重覆建造工廠,自己造車?實質上,中國有不少汽車工廠產能是閒置的,我們要把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車廠掙大錢,華為掙小錢。」
他指出,汽車業務要在 2025 年實現獲利的目標2025年要實現盈利的目標,但華為沒有必要下場造車,要達到目標,華為得先幫車企賣 100 萬台車。余承東解釋,「華為主要做中高階產品,不會涉及2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89萬元)價位以下市場」。
余承東進一步指出,智能車就這兩、三年的機會窗,「如果華為沒抓住,將來這個市場就跟華為沒關係了,所以華為必須抓住機會。」他指出,華為要通過成立華為生態汽車聯盟,與少數幾家車企聯合開發、打造最佳用戶體驗,鞏固產品差異化,共同抓住汽車行業變革的時機。
2020年10月26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表明,華為不造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聯網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這份文件的末尾寫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基於上述文件的時間節點,外界認為如今距離華為不造車的承諾過期只剩下8個月的時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