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活水公園曾獲國際環境設計獎 經修復打造成「天然空調房」

四川成都錦江畔的活水公園20多年曾獲得「國際環境設計獎」,近日經修復改造後,被打造成「天然空調房」。

踏入成都活水公園,綠樹成蔭、流水淙淙,林間道旁水霧瀰漫。園方負責人表示,公園在現有植物群落的基礎上新增了智慧噴霧系統,以模擬峨眉山氣候特點。

活水公園修復整治工程負責人朱俊糖表示:「建園的時候設計了一塊區域。這塊區域的栽植主要是引用了一些峨眉山特有的植物,然後模仿峨眉山生態群落,就是因為有這片林子的存在,所以走進來能明顯感覺到負氧離子、溫度、濕度,包括PM值都會比外部環境舒適得多。」

活水公園改造過程,貫徹「無蚊公園」的理念。園方不僅透過「活水」、「淨水」,減低蚊蟲繁殖,還引入50架滅蚊設備。

成都錦江綠道公司總工程師劉麗娟稱:「捕蚊器的布置的話,它也是有科學原理的。它的原理其實就是模仿人體工學,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來吸引蚊子進行捕捉。」

活水公園亦首創人工濕地處理污水法,錦江水依次流經厭氧沉澱池、水流雕塑、兼氧池、人工濕地塘床系統等淨化系統,一路向前,水質由「濁」變「清」,由「死」變「活」。

台灣青年成都經營有機農場 認為鄉村振興帶來機遇

有台灣青年到成都承包農田,經營有機農場,認為鄉村振興帶來機遇。

來自台灣高雄的莊慈芯,曾在英國、西班牙等地學習,並在北京攻讀國際經濟法博士。六年前,她在成都雙流區黃水鎮一條村承包一片農田,經營有機農場。第三年適逢內地提倡鄉村振興,帶來機遇。

農場主莊慈芯稱:「鄉村振興它是一個很大的概念,那麼一提出來其實是釋放出來很多的機會給到台青們的。原來我在做的事符合國家發展的需求,就更加專注和投入在生態農莊的運營,還有策劃。其實需要的不僅僅是農業種植的專業知識,我們還需要很多的藝術、設計的概念。」

這片佔地200畝農場已成為不少台灣青年「大本營」,每年舉辦40多場活動,吸引逾5,000人次來到。

莊慈芯表示:「我覺得這幾年在成都,其實真的一半的時間在農場,一半的時間我就會投入到兩岸交流上。那麼我自己好像這六年來,守住這麼一個農場,其實也是為了發出這樣的信號,然後跟台灣的青年說,這裡是需要你們的。」

她透露,已投資農場超過1,200萬元,每年營運收入約80萬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