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家書「台批」承載閩台親人情感聯繫 福建辦徵集活動保護文獻

兩岸開放探親前,家書成為閩台親人之間情感聯繫的紐帶。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承載滿滿回憶的「台批」,面臨失散損毀的危險。

福建漳州東山縣「寡婦村」展覽館內存放著一封封泛黃的兩岸家書,字裡行間透露著割不斷的親情,承載著滿滿的回憶。

1950年5月10日,該縣的銅砵村有大量壯丁被擄到台灣,從此這個安靜的小漁村就成了人們口中的「寡婦村」。

「寡婦村」展覽館負責人黃海泳說:「銅砵村被抓壯丁147人,147人壯丁到台灣之後,兩岸的分離要通過一些書信來聯絡。」

寫信在閩南語中叫寫「批」,「台批」就是兩岸家書,更具閩南味的表達,其中包括閩台兩地親友往來或資訊聯繫的憑證,以及親屬間銀信合一的往來互動。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塗志偉指出:「這些台批反映的一個內容,事實上就對家鄉的懷念,還有對家鄉的支持。」

據不完全統計,漳州市民間現存兩岸家書總量約在1萬封左右,如今面臨流失風險。

福建省漳州市台聯會長方麗雲稱:「(兩岸家書)在民間存在的狀況堪憂,有一些因為保存不當就會霉變、蟲蛀、自然滅失,那有一些隨著老一輩先人的過世,很多就會損毀。」

她說文獻資料保護迫在眉睫,目前透過徵集活動,漳州已搜集到「遷台文獻」檔案近三千份,其中兩岸信件有139封。

台商投資福建鄉村建休閒營地 以心靈音樂療法為民眾減壓

福建泉州有台灣商人投資改造鄉村,將荒廢礦山變身休閒旅遊地。

走進山間棧道,路旁有五顔六色花草,這裡是福建泉州台商投資區百崎回族鄉下埭村。台商王淑貞和團隊去年二月來到後,利用依山傍海優勢,復耕農田,改造廢棄礦山,打造休旅露營地。

台商王淑貞表示:「先把村莊整個打掃、改造,一些破舊的房子都給它改造了。然後第二步就是說我們開始來開荒,把這條山路給它開荒起來,再來就是說來規劃整個一個景觀的一個木棧道、步道的一個規劃。」

村莊為不同群體提供身心放鬆的空間,有台灣的心靈音樂療法供大眾減壓。

王淑貞稱:「我們這邊周一到周四,我們提供的是給自閉症的孩子家庭跟失智老人的這種家庭。他們過來這邊,免費在這邊做這個農療的一個基地。那(周)五六日,我們就會提供給社會人士來這邊,做露營、燒烤、然後來這邊做休閒。」

她指泉州好山好水,很多空間可發展。下埭村是好例子,在荒廢的地方創造價值,又為台商作示範,來大陸投資、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未來她將引入台灣農產品到當地種植,設立特色民宿、山間書吧,舉辦礦坑音樂會等休閒活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