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一名打鐵漢帶領團隊,將曾經被國外壟斷的技術和產品逐一打破,見證中國超大鍛件國產化。
中國的鍛造技術或產品,曾落後於不少國家,有的更被其他國家壟斷。但近年先後被中國一間重型機械公司的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所帶領的團隊逐一打破。
劉伯鳴於1990年起,在這間廠工作,至今超過三十年,見證中國超大鍛件國產化、產業化。
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說:「我們歷經十年艱辛研發和努力,打破了國外的壟斷,解決了百萬千瓦整鍛低壓轉子的製造難題、使它國產化,也由過去進口八千多萬元一支,降為兩千多萬元一支。」
他指剛進入鍛造廠時,曾被人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有師傅的鞭策,令他努力鑽研技術,提高自己的水準和能力。現在工作時,他都想著鍛件變形過程和工藝參數,與員工討論構想和改進措施,甚至在家裡會用麵團反覆模擬變形。
劉伯鳴表示:「(我們)現在的研發方向,主要還是針對一些國內很多企業幹不了的、受制的(鍛件)。」
他們用智慧和毅力,填補了中國核電裝備製造中仿形鍛造技術的一項空白。
劉伯鳴稱:「在我成長道路上,也在把我師傅的話傳承給我們下一代的同事們。俗話說我們是打鐵的人也是鐵打的人,這種鍛造人的精神永遠地傳承下去。」
32年來,劉伯鳴團隊打造的鍛件,相當於九條南京長江大橋的鋼材用量,即60多萬噸。未來他們將投入更多精力,打造更多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