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打鐵漢團隊破外國壟斷技術 致力研發鍛造技術

黑龍江一名打鐵漢帶領團隊,將曾經被國外壟斷的技術和產品逐一打破,見證中國超大鍛件國產化。

中國的鍛造技術或產品,曾落後於不少國家,有的更被其他國家壟斷。但近年先後被中國一間重型機械公司的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所帶領的團隊逐一打破。

劉伯鳴於1990年起,在這間廠工作,至今超過三十年,見證中國超大鍛件國產化、產業化。

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說:「我們歷經十年艱辛研發和努力,打破了國外的壟斷,解決了百萬千瓦整鍛低壓轉子的製造難題、使它國產化,也由過去進口八千多萬元一支,降為兩千多萬元一支。」

他指剛進入鍛造廠時,曾被人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有師傅的鞭策,令他努力鑽研技術,提高自己的水準和能力。現在工作時,他都想著鍛件變形過程和工藝參數,與員工討論構想和改進措施,甚至在家裡會用麵團反覆模擬變形。

劉伯鳴表示:「(我們)現在的研發方向,主要還是針對一些國內很多企業幹不了的、受制的(鍛件)。」

他們用智慧和毅力,填補了中國核電裝備製造中仿形鍛造技術的一項空白。

劉伯鳴稱:「在我成長道路上,也在把我師傅的話傳承給我們下一代的同事們。俗話說我們是打鐵的人也是鐵打的人,這種鍛造人的精神永遠地傳承下去。」

32年來,劉伯鳴團隊打造的鍛件,相當於九條南京長江大橋的鋼材用量,即60多萬噸。未來他們將投入更多精力,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黑龍江曾為清代著名流放地 省檔案館首設「流人文化」系列專題

黑龍江曾是清代著名的流放地,當地檔案館首次開設「流人文化」系列專題。

在黑龍江歷史的深處,曾留下不少流放者受盡磨難、苦苦掙扎的身影。齊齊哈爾、寧古塔等地都是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形成了獨特的「流人文化」,近日省檔案館首次開設系列專題。

黑龍江省檔案館三級主任科員曹月稱:「來到我們黑龍江地區的這些流人,大多數一些文化素養比較高,在此教化村民,傳播了一些先進的耕種和紡織技術,在此開辦學堂、私塾等,從而形成了具有黑龍江特色的一個『流人文化』。」

她說通過整理文獻,發現著名流人檔案,還原當時他們在黑龍江的真實生活狀態,例如康熙時大臣陳夢雷。

黑龍江省檔案館一級主任科員陳頔說:「黑龍江省檔案館館藏有關陳夢雷檔案,是雍正元年,他第二次被流放到黑龍江地區時所記載。這件檔案的大致內容是對陳夢雷和他的兒子進行審訊。根據陳夢雷的口供稱,他舉薦了周昌言為官,之後因為周昌言為逆黨,他也因此遭到牽連而獲罪,最後他和他的兒子被發遣到齊齊哈爾。」

「流人文化」這部分檔案屬清代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中,內容涵蓋黑龍江政務、民族事務、經濟發展、外交關係等方面,深具史料及文化研究價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