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煮螺味道鮮香獨特 為「網紅小吃」螺螄粉關鍵湯底

柳州螺螄粉是很多香港人喜歡的風味小吃,其實柳州當地人就經常食煮螺,這道地方美食更為螺螄粉提供關鍵湯底。

大大小小的田螺和石螺,在豬骨熬製的高湯中翻滾,再配上香菜、酸筍、羅漢果等十多種配料,即便相隔甚遠,其獨特鮮香的味道依然能直鑽鼻腔,令人垂涎欲滴。

煮螺不僅是一道地方特色美食,亦是「網紅小吃」螺螄粉的關鍵湯底。60歲的劉榮喜煮螺20多年,他以自身經歷介紹這款地道美食的由來。

煮螺技藝傳承人劉榮喜表示:「上垌(村)是產大米的地方,田裡面有螺螄。我父母他們年輕的時候物資非常缺乏,那時候沒有辦法只能炒螺螄(吃)了。我奶奶都是每次去田裡面,都是拿那個田螺回來煮給我們吃。我媽媽也喜歡煮螺螄,我媽媽她就傳承了我奶奶這個煮螺的手藝。」

上世紀90年代,劉榮喜的母親在沙塘鎮附近開了一間賣煮螺和螺螄粉的小店。2005年,在外拼搏多年的劉榮喜回家接棒,至今吸引不少食客慕名而来。2022年,他的煮螺技藝入選柳州第八批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劉榮喜稱:「柳州螺螄粉本來就是從一個街邊的小攤,現在成為柳州的一個大產業。我們要把我們每一碗螺螄粉、每一碗螺螄做好,把我們這個品牌要打牢。」

現時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都能夠買到柳州螺螄粉。

鄉村工匠發明酸筍切絲機 提升螺螄粉生產效率

廣西柳州螺螄粉是受市場歡迎的「網紅小食」。當地有年過七十的鄉村「愛迪生」,發明酸筍切絲機,提高螺螄粉生產效率。

隨著螺螄粉熱銷,它重要配料酸筍亦需求大增。柳州這間工場,工人將醃製好的酸筍放入切絲機,切成均勻的條狀。日產量近10噸。

柳州石山腳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周小林說:「以前是沒有甚麼設備的,只能通過我們傳統的手工來切,切出來那些(酸筍)也不規則。我們通過這個設備,我們把這個傳統醃製的(酸筍)切得很好,一台設備等於10個(至)20個工人的量,才能有這個產能出來,既安全又方便。」

發明這台切絲機的是一名73歲的村民。他從未系統學習過機械知識,1975年到農機廠工作,和團隊設計研發打穀機等農業機械,受到周邊村民歡迎。

為跟上時代進步,他自學電腦繪圖、線切割,及看電路圖等技能。

農業機械製作工匠梁嘉慧指:「現在就要電腦,沒電腦我根本做不了。邊用邊學、問好多朋友,還有翻些書來看,才知道用這個繪圖的軟件,工作效率高、又精準。」

有酸筍生產商請他製造切絲機,他用兩年研發成功。不僅切割的酸筍條外形美觀,符合各項食品標準,而且設備造價較國外同類機器低很多,令鄉鎮企業和農民用得起。

2017年至今,他已獲內地5項專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