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各地辦特色花燈燈會 北京展出多個非遺產綵燈項目

內地一般會在農曆新年前至元宵舉辦傳統燈會,各地會場已陸續完成布置,今年又有甚麼特色燈飾呢?

新春將至,按照傳統習俗,內地不少地方都會舉辦花燈燈會。在北京的中國工藝美術館,除了七米高的兔子花燈,亦展出了來自多個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綵燈項目,包括以四大名著為主題的大型花燈,不少市民一家大小來「打卡」。

有北京市民稱:「我覺得『西遊記(花燈)』做得挺好的,就是它的那些背景,還有裡面的人物。我比較喜歡做手工,所以也都拍拍照。」

至於北京市面,超過22萬件燈籠燈飾等景觀照明已完成布置,將於周六正式運行。

廣州這個商場就以唐代燈會為主題舉辦連場表演,包括唐朝仕女與美人魚的舞蹈合作,以及海底舞獅等。

黑龍江的哈爾濱極地公園,近日亦展開每年一度的戶外巡遊活動,讓園內的企鵝背起背囊到不同地標「到此一遊」,企鵝左搖右擺的步伐,沿途吸引不少遊客拍照留念。

北京有工匠以傳統手工藝製作宮燈 指用料成本高注定面向小眾市場

賞花燈是元宵的習俗,北京有造燈工匠堅持以傳統手工藝製作宮燈。

六角形的骨架,嵌上手繪山水花鳥畫屏,栩栩如生的龍形雕刻。一盞盞宮燈凝聚工匠的心血,宮燈曾經是宮廷專用器具,清朝滅亡後手藝流入民間。

60歲的郭燕青是北京宮燈製作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入行三十年曾參與製作修復天安門城樓等歷史建築的宮燈。

北京宮燈非遺傳承人郭燕青稱:「北京宮燈是榫卯結構,連一個小節都是卯的,所以是特別複雜、特別麻煩。」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上海和廣州設有宮燈廠,各地有傳統燈飾商店街,但行業逐漸式微,現時北京只剩郭燕青的燈廠仍然營業。有別於五光十色的彩燈,郭燕青稱宮燈風格偏向簡潔,供大戶人家在室內觀賞,製作精細、用料成本高、耐用,注定宮燈面向小眾市場。

郭燕青表示:「實際好多人都問我,做宮燈得創新,我說宮燈的樣式差得太離譜,它可能就不是宮燈的形式,可能這個也制約了(發展),實際上宮燈這東西,疫情有影響。但最近這二十年左右全是不景氣。一掛就掛兩代人,沒有更新換代的機會。」

師傅說純手工做一盞宮燈,最少需要三至四天,像這麼大的一款,就要一個多月時間才做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