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靈山縣「擊鼓鬧春」迎農曆新年 吃靈山大粽寓意團圓

在廣西欽州靈山縣,當地人過年就有「擊鼓鬧春」及包大粽的習俗。

富有節奏的鼓聲如雷震耳,欽州靈山煙墩大鼓非遺傳承人黃平修,打響了迎接農曆新年的大鼓。

廣西靈山煙墩大鼓非遺傳承人黃平修稱:「從今天開始到元宵,每一個晚上、每一個白天,到處都有人敲(鼓)。」

煙墩大鼓相傳是當地先民用作驅鬼避邪、驅趕猛獸,及傳遞戰爭信號的器具,現時已演變成迎春、祈福時所用的樂器,並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保護名錄。

每逢大年初二,不同村之間會聚集在一起,以鬥鼓、比拼鼓聲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驅疫辟邪。

黃平修指出:「看哪個鼓打得好、哪個鼓比較響,鬥來鬥去,還有一個評比的,哪個村比較響的、哪個村戴那個大紅花的。」

在靈山過年,民眾還會吃以大著稱的靈山大粽。這種將整隻雞放進去的金雞大粽,據說是靈山特有。

廣西靈山大粽非遺傳承人張龍芬表示:「金雞大粽代表了我們一家人團園、團聚的時候,一個吉祥如意在裡面。」

每逢大型節慶活動,村民更會製作幾百斤重的大粽,寓意「傳宗接代」、「高中狀元」等好意頭。

廣西辦活動展示民族服飾 有設計師結合中山裝製作國潮風禮服

廣西舉行民族服飾展示活動,有設計師結合中山裝,製作國潮風禮服。

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民族服飾,在台上一一呈現。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78歲服裝設計師陳凱為記錄他們的服飾文化,遍訪少數民族聚居地,設計多套保留各民族特徵的服飾。

民族服飾設計師陳凱稱:「12個世居民族(的服飾),今天晚上我都有了。民族服裝的結構是永遠不變的。你是壯族的,你就要保留壯族文化的圖紋,跟衣服的結構。壯族的它這個花邊,人家一眼一看就知道是壯族。這個一看就知道是苗族,花花綠綠你說是壯族也可以,你說是苗族也可以,認知就混亂以後,我就害怕你再過很多年,很多朋友都不認識真正民族的款式是哪一種。」

當晚舉行民族服飾創意大賽頒獎禮,金獎是大學生,她們將《壯錦繡前程》系列服飾與中山裝結合,製作國潮風禮服。

梧州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李秋霞指出:「我們在製作過程中,結合了現在的新中式,就是中山裝的一些口袋,還有結合了一些少數民族那些銀泡,以及他的配飾、銀飾,然後還有參照藍壯衣。在男裝款式上的,像褲子上的一個裝飾。」

活動令觀眾感受非遺傳統技藝獨特魅力,領略傳統與新潮交融之美,亦展現廣西文化、民族和生活之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