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館】瑞典公司訓練AI融合五名藝術家風格 打造「不可能的雕塑」

現代科技與古典藝術融合,會擦出甚麼火花?瑞典一間公司就訓練人工智能(AI)融合五名藝術家的創作風格,打造「不可能的雕塑」。

這個正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展出的雕塑,不難看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雕塑大師米高安哲羅所創作的大衛像的影子。

這個雕塑名為「不可能的雕塑」,重500公斤、高1.5米,由瑞典一間工業公司藉助人工智能打造,結合了五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藝術家的作品特徵,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工作人員訓練人工智能模型學習五名藝術家的作品,充分了解他們的創作特徵,包括米高安哲羅的「動態失衡姿勢」;現代雕塑之父、法國雕塑家羅丹的注重肌肉結構和光影反射;其他靈感來源,還有德國畫家珂勒惠支、日本雕塑師高村光太郎,及美國雕塑家薩維奇。

電腦科學家盧恰尼指出:「若選取五名藝術家、來自五個不同時期,及有不同影響力來源,如何將他們融合成一件藝術品,而且可以真正製造出來?面對的挑戰是要用甚麼人工智能系統,有必要運用甚麼虛擬複製系統,釐清製造(該雕塑)是否可行。」

人工智能繪製出雕塑藍圖後,再運用超過20種不同工具,負責旋轉、銑削、鑽孔等不同工序,配合多個軟件,將難以加工的不鏽鋼打磨成藝術品,令「不可能的雕塑」真正面世。

電腦輔助製造及機械加工專員彼得松稱:「通常我們以機械零件製作,如平面、圓柱體等,顯然這是更自由的複雜表面或形狀。我們要進行機械加工,而且用較難加工的物質,即不鏽鋼。」

「不可能的雕塑」加工過程共用了2.5噸不鏽鋼,其中有兩噸被削去,不過所有材料都可以回收再用,並無造成浪費。

【創科館】有廣告公司用AI製作廣告 稱生出影像不受控存在一定困難

生成式人工智能(AI)最近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現時有不少行業都開始使用生成式AI輔助工作,有廣告公司更首次利用它製作一系列廣告,在應用上有甚麼要注意呢?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透過機器學習的創作工具,創作者只要輸入關鍵字,AI就會生成符合要求的全新作品,現時已可做到文字、音樂、影片、圖像等創作。

軟件公司高級數碼媒體技術工程顧問黃耀興說:「它有不同的功能,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叫文字生成圖像,就是你只需要打一個文字,我們(軟件)就會幫你生成一些圖片。輸入文字的詳細程度,如果越短,可能就比較簡單一點;如果你越詳細、越詳盡、越多形容的話,做出來的圖片就會越精細。」

比起傳統做廣告的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在廣告製作,更能節省時間及成本,不過由於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每次都不一樣,對廣告商來說,會面對一定困難。

廣告公司創作總監曾永豪表示:「我們知道程式可以說是不受控,生出的影像是不能控制,所以我們預先會和客人溝通,如果你採納這個方案,出來的影像是不能控制。難度在要不斷輸入相關字眼,要出現一個大家都覺得可以說到那件事件的畫面。」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逐漸成熟,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客戶願意嘗試新技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