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農場用無人機噴灑農藥較傳統方法快5倍 大減人力及時間成本

河北有農場利用智能科技進行管理,噴灑農藥效率是傳統的六倍,大幅減低人力、物力及時間成本。

一人一手一遙控,就可以透過無人機,為數十畝農田噴灑農藥。河北阜平縣史家寨智慧農業園區,工作人員不用落田,就打理到1,650畝果園。

史家寨智慧農業技術總監吳澤年表示:「果園傳統打藥作業採用『彌霧機』,兩個工作人員協同配合,1小時大約只能打5畝果園;而現在我們採用無人機打藥,兩人配合1小時可以打30畝。無人機打藥是傳統打藥效率的6倍,此外無人機噴灑具有節水、節藥、無死角等優勢。」

果園設有全天候監測系統,利用鏡頭及氣象站等,將果樹生長情況、蟲害、土壤狀態等數據,即時傳送到綜合管理控制中心,進行大數據分析,發出工作指令。

吳澤年稱:「當土壤各項指標低於我們要求的值時,系統會自動打開電磁閥進行灌溉作業,實現水肥無人化操作。同時我們開發了手機小程序,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手機小程序,隨時隨地進行操作。」

有專家指,現代農業要向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採用高效種植方式,並發揮各地不同的生態優勢,改良及培育農作物品種。

新疆青年沙漠種植飼草改善生態環境 善用科技提升產量

新疆一名「90後」青年善用科技,在大片沙漠地種植飼草,大力發展畜牧種植之餘,還改善沙漠邊緣生態環境。

有人說「萬綠叢中一點紅」,新疆昆玉市這裡則是「沙漠邊緣一點綠」。站在這裡看到翠綠如茵、一望無際的飼草苜蓿。

新疆昆玉市旱海合作社負責人徐朝陽稱:「苜蓿被稱為『牧草之王』,它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然後是別的飼草的好幾倍,再加上這個牧草它是一個非常耐旱的品種。」

明年就三十歲的徐朝陽,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看到當地豐富的光熱資源優勢,牛羊亦對飼草苜蓿需求大。加上昆玉市地處沙漠西南部,常年乾旱少雨,無霜期可長達244日,決定種植苜蓿,只需澆水施肥,又能養地,改善沙漠邊緣的生態環境。

徐朝陽說:「我們當時種了60多個品種的作物,其中苜蓿有17個品種,然後我們發現這個苜蓿適合咱們這兒的氣候。」

為解決傳統滴灌缺乏效率問題,他亦引入可讓一人管理兩至三萬畝的大型指針式噴灌機,方便灌溉整個苜蓿地,每畝產量可增加200至300公斤。

徐朝陽指出:「我們這個噴灌機可以用20年,(相比)滴灌用了幾年後需要去重新換新。換新的過程之中,它會在地表留下很多的地管的塑料頭,打到飼料裡面後會影響飼草的質量。」

現時苜蓿地每年產量750噸,每噸可賣到2,000元人民幣。他說,將繼續增加種植面積,為規模化生產打下基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