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90後」繼承家傳新安醫學醫術 藉大數據平台改革創新

新安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安徽黃山有「90後」中醫師,繼承家傳醫術之餘,亦用大數據平台改革創新。

新安醫學肇始於東晉、興起於宋元、鼎盛於明清,有「天下名醫出新安」的美譽。

新安醫學西園喉科第十三代傳人鄭辛夷指出:「新安醫學是我們祖國醫學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主要指的就是我們古徽州,也就是古時候稱為新安郡的這塊區域。這塊土壤上孕育出來的,獨具自己醫學理論特色的這麼一個中醫的學術流派。」

30歲鄭辛夷生於中醫世家,自小看著爺爺、父親治病救人,對中醫產生濃厚興趣。2011年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經五年學習和三年醫師培訓,現任黃山市中醫醫院耳鼻喉科住院中醫師。

鄭辛夷稱:「當時我們的祖先主要是以治療內科疾病為主,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也就是大概1711年的時候,我們家族專攻喉科,因為我們的祖宅名字叫做西園。傳承至今,到我已經是第十三代,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時間了。」

她認為新安醫學能夠傳承上千年,離不開一代代中醫人改革創新。

鄭辛夷表示:「像我的創新體現在目前正在利用大數據這些平台,包括『互聯網+』,來整理我們家族的醫案,進一步地總結我們家族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特色,從而更好地運用到臨床實踐當中。」

她近期參加學術交流會議,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中醫行業。

安徽有大學採集整理傳統非遺民歌開設課程 由青年歌手接力傳承

安徽有大學採集整理傳統非遺民歌,更開設課程專門研究及傳承。

安徽大學傳統民歌傳承基地這日舉行音樂會,表演者帶來《打麥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多首傳統非遺民歌。

近年大學民歌研究團隊採集整理大量民歌原始資料,開設超過30個民歌類課程。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田雅麗指出:「我們在民歌採集的過程當中,受到了民歌傳承人的大力支持,他們毫無保留地把民間的這些歌曲唱給我們聽,給我們講民間的這些歌曲的故事,這對我們的研究,以及我們後期的這種創編、教學,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安徽非遺民歌歌詞質樸、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演唱情感真摯,感染力強。

大別山民歌省級非遺傳承人王鳳琴稱:「我從小的時候在家,我們家條件不好,在一個鄉村鎮子裡面,我們當時大部分都是小調那樣唱的,還有對歌,後來漸漸我就愛上了民歌,那時候我們也不知道這是非遺,反正就是愛好。」

傳統民歌的發展離不開青年歌手接力傳承。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聲樂教師莊雲龍認為:「那身為一個音樂教師我來說,更應該把這些學到的、了解的安徽的非遺民歌,把這些好聽的音樂、好聽的歌曲,能夠傳給我的學生們,讓他們也能夠起到一個傳承的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