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有台灣碩士生以新潮理念製文創產品 冀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有台灣碩士生在長沙製作文創產品,透過新潮的創作理念,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中南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陳玟晴表示:「我們主題是《光陰裡的長沙》,主要就是用到了長沙很多地標性的建築物,然後以光影的形式打造的。那機場站大部分就是來觀光旅遊的,然後就想說,可以借由長沙的地標性建築,讓他們更加了解長沙。」

陳玟晴在中南大學求學六年,於校園平台打造國潮產品,《光陰裡的長沙》獲長沙市軌道重點站公共藝術品文化牆設計一等獎,亦獲得過湘台青年文化交流優秀作品等獎項。

她每學期都到湖南博物院,參觀長沙馬王堆漢墓漆器,研究如何用漆器上的紋樣製作文創產品。

陳玟晴說:「我會以那個中國傳統的圖騰再創新,馬王堆漢墓中的漆器的元素,我有把它做成(文創)實物出來,然後我自己在用,然後也有人就是有興趣,我就送他一個。」

她去年暑假參加一個月的台灣青年深圳實習,未來打算留在大陸發展,讓文創成為兩岸年輕人的交流工具。

台灣青年成都經營有機農場 認為鄉村振興帶來機遇

有台灣青年到成都承包農田,經營有機農場,認為鄉村振興帶來機遇。

來自台灣高雄的莊慈芯,曾在英國、西班牙等地學習,並在北京攻讀國際經濟法博士。六年前,她在成都雙流區黃水鎮一條村承包一片農田,經營有機農場。第三年適逢內地提倡鄉村振興,帶來機遇。

農場主莊慈芯稱:「鄉村振興它是一個很大的概念,那麼一提出來其實是釋放出來很多的機會給到台青們的。原來我在做的事符合國家發展的需求,就更加專注和投入在生態農莊的運營,還有策劃。其實需要的不僅僅是農業種植的專業知識,我們還需要很多的藝術、設計的概念。」

這片佔地200畝農場已成為不少台灣青年「大本營」,每年舉辦40多場活動,吸引逾5,000人次來到。

莊慈芯表示:「我覺得這幾年在成都,其實真的一半的時間在農場,一半的時間我就會投入到兩岸交流上。那麼我自己好像這六年來,守住這麼一個農場,其實也是為了發出這樣的信號,然後跟台灣的青年說,這裡是需要你們的。」

她透露,已投資農場超過1,200萬元,每年營運收入約80萬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