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 | 驅趕禁餵成效有限 進一步規劃減少鴿子繁殖

野鴿遍佈全港各區,政府屢次「出招」整治,如漁農自然護理署早年實行「野鴿避孕藥試驗計劃」,當局去年底又刊憲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建議將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的現行規定擴展至涵蓋野鴿,並提高相關罰則。有關注團體指出,「禁喂」宜配合其他方式進行,建議政府參照外國建設「避孕鴿舍」,或在各區公園設白鴿安置中心,同時推行把鴿蛋換成假蛋的「換蛋」措施,望進一步減少鴿子繁殖;有保育人士提到,喜見政府在宣傳教育以外,為應對鴿患踏出新一步,希望當局持開放態度,讓大眾一同參與規劃,多管齊下為鴿子謀出路。

鴿子是香港常見鳥類,無奈人鴿因為衛生問題變得難以共存。

過去5年,漁護署平均每年接獲逾710宗有關野鴿的投訴或查詢個案(見表);虐鴿事件亦屢見不鮮,有居於鴿患黑點一帶的市民疑因飽受鴿子滋擾,憤而向野鴿施暴,拔毛、折翼等手法盡出,最終落網被控「殘酷對待動物」。

政府近年屢次「出招」整治,漁護署曾於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間,委託香港觀鳥會進行「全港野鴿聚集點野鴿數量調查」,統計出全港約有1.7萬隻野鴿;署方按調查結果,選定港鐵堅尼地城站、馬頭圍道/馬坑湧道休憩花園,以及港鐵坑口站為試點,於2021年展開為期2年的「野鴿避孕藥試驗計劃」,試行向野鴿餵飼塗上避孕藥的飼料,以控制其繁殖。

據了解,鴿子繁殖速度驚人,一對鴿子每年可繁殖5至7次,母鴿普遍每次產下2顆蛋,孵化期約為17至19日,而幼鴿滿6個月大已可再繁殖,使鴿子數量以幾何級數上升。試驗計劃去年底結束,官方尚未公佈成果,惟記者上週到坑口站觀察,仍有過百隻野鴿聚集「曬太陽」,而且鴿子對途人毫無戒心,面對市民欲伸手觸摸也沒有迴避,更有糧食被撒滿地上,鳥糞處處。食環署回覆指,一向關注餵飼野鳥弄污公眾地方而引致的環境衛生問題,並在相關地方派員加緊巡查及執法,按需要加強清洗及使用稀釋漂白水消毒有關地點,以改善情況。

據悉,喜見政府在教育宣傳以外,為應對鴿患踏出新一步,過去亦有國家曾作「避孕糧」試驗,鴿子數量按年下跌20%,成效顯著。
去年11月,政府再接再厲,刊憲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漁護署指,現行《條例》規定,全香港一律禁止餵飼野生動物,而「野生動物」在法例上歸類為「馴化類動物以外」的任何動物。由於野鴿在普通法下被歸類為「馴化類動物」,並不屬於《條例》所定義的野生動物,目前不受有關禁餵規定所限。政府已向立法會提交進一步修訂建議,訂明將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的現行規定,擴展至涵蓋野鴿,以及提升非法餵飼的罰則至罰款10萬元及監禁1年,並引入5000元定額罰款機制,以加強阻嚇力;新修訂條例將於今年8月1日生效。

本地「鴿子之亂」可追溯至1997年,香港發現首宗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個案,及後有市民染疫死亡,港府多番撲殺活雞以除後患,直至2006年正式禁止散養家禽,當中雞、鴨、鵝、鴿和鵪鶉皆受限,違者可處罰款。當年香港仍有「賽鴿」活動,部分主人不願花費申請牌照而棄養,加上鴿子繁殖速度快,導致街上的流浪野鴿越來越多。然而,此次修例鴿子卻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中的「禁止餵飼的動物」附表。Kelly指,政府或不想因而定立新法例,才「破例」以野生動物的相關條例,規管並非野生動物的鴿子,做法有些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