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睇心情專訪😢 「有自殺念頭不是真的想死,只是太無助…」專家籲家長多讓孩子自由表達感受

近年學童自殺不斷,令社會各界都非常惋惜,其實學童除了重視學業發展,也應該開展生命議題,讓他們及早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今集「東張+」《周末睇心情》請來輔導心理學家彭俏姿(Gigi)分享多項措施,希望有助孩子自我探索生命的價值,發揮潛能,一旦出現危機其他人也可以及時介入。

當我們聽到有學童自殺,很多人本能反應都是覺得惋惜,慨嘆他們年紀小小為何不好好珍惜生命?但可知道其實他們未必不想好好珍惜生命,只是真的活得太絕望。縱觀一些輔導個案, Gigi強調說:「很多時看自殺的個案,有自殺念頭的人通常會說,其實他們不是真的那麼想死,只是真到很無助、很絕望,已經想不到其他方法之下,他們才會想尋死的。」

1️⃣為學童建立健康社交網🥰

因此,處理這種無助和絕望感覺才是最重要,學童身邊每一個人都可以出一分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Gigi建議:「情感上的支持可以包括來自老師、家長和朋友的幫助,我們能夠讓孩子建立健康、穩定的社交網絡,讓他們感受到被關心和支持,讓他們感到被關懷,也知道有人陪伴的。」

2️⃣師長以同理心積極聆聽🥰

其實很多家長也關心子女,但卻不懂真正聆聽對方面對的痛苦每當子女訴苦都曉以大義,只會令子女不敢再坦白自己感覺。所以Gigi建議老師和家長多學習更多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裝備自己,並讓孩子自由地表達內心的困惑,「大家可以運用一些基本的輔導技巧,展現同理心,積極聆聽學生」,讓他們感覺被真正理解。

3️⃣培養發光發亮的興趣

很多家長為子女報讀興趣班都是為了升學,確保子女「贏在起跑線」,但是培養真正的興趣有助滿足其生命意義,而不是滿足外界期望! Gigi這樣形容興趣的重要性:「我們如何感到人生還有意義、還有方向?其實值得發展一些興趣,啟發孩子的潛能,找找他們可以發光發亮的地方。所以我也會鼓勵學生參加多一點興趣班,找找自己的興趣,從而建立自信心啊,這更一個自我肯定的過程。」

不過,若發現學生已頻繁出現自殺念頭甚至已有計劃,則必須及時介入,轉介專業人士如心理學家、輔導員或精神科醫生跟進,切忌諱疾忌醫!

🪷專家介紹🪷

彭俏姿,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香港教育大學的客席講師,專長涵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以及生涯規劃教育培訓。

《周末睇心情》系列專訪🩷

— 「東張+」周末推出的獨家專家專訪,從心理學角度探討如何好好觀察、了解、安撫、接納自己的時刻變幻的心情,學習擁抱苦難,還會教大家一些簡單活動讓大家在日常放鬆、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