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感冒/中醫/風寒/暖胃/腸胃】最近流感嚴重,如有感冒症狀需否看醫生?有中醫師就建議,如感冒症狀輕微,可利用3樣食材煮湯,效果比感冒熱飲要好。
綜合台媒報道,台灣中醫師全國聯合會精準醫療小組主委林展弘表示,過去西方醫學的觀點認為感冒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不用看醫生,但很多人擔心延誤治療反而病重。他建議如初期症狀不嚴重,可嘗試以下食療看是否有好轉,如無改善就要盡快就醫。
1. 生薑:發散風寒、暖胃,紓緩腸胃不適
林展弘指出,如初發感冒,薑能發散風寒和濕氣;如腸胃不適,薑能暖胃和紓緩腸胃不適。所以如果出現症狀如打噴嚏、畏寒,可能是外感風寒,可用薑糖沖泡熱水飲,或煮成薑湯,能快速緩解症狀。
2. 蔥白:有發汗作用,可治外感風寒
拿3至5根蔥,只取蔥白切細,煲小半鍋滾水,水滾後把蔥白放入去續煮1分鐘熄火,就是古代常用來治風寒的蔥白湯。
林展弘表示,蔥在古代就入藥,性味辛平,被神農本草列為「中品」藥材,具補養和治療功效。但要注意蔥白主要作用在於它的揮發精油可發汗,所以不要煮太久。如果沒有蔥,洋蔥煮湯水熱飲也有一樣效果。
患一類感冒忌飲
不過這是針對有畏寒症狀的風寒型感冒,林展弘指如一開始的症狀就是喉嚨痛、不會怕凍,喝熱的反而會覺得很熱、不舒服,可能是「風熱型」感冒,就不能喝蔥白湯、生薑湯,而要改飲金銀花、板藍根茶,或喝清熱解毒的青草茶等,否則反而會令喉嚨痛症狀更嚴重。
他亦強調如喝完蔥白湯、生薑湯或洋蔥湯後,充分休息仍未有改善,應趕快去看醫生,避免病情惡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