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香料/腸道/芫荽/抗炎/排便/大腸癌/直腸癌/益生菌】台灣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生黃郁純在Facebook發文,指琳瑯滿目的辛香料如茴香、孜然、迷迭香等總能刺激食慾,但香料的秘密不僅在於提升鮮味,同時可能也是鞏固腸道健康的隱藏小物。
1. 薑黃
黃郁純表示,薑黃自古是有效的抗發炎香料之一,這主要歸功於其活性成分薑黃素,薑黃素是一種多酚,能在細胞層面上也表現出活性,包括增強大腦功能、幫助緩解焦慮、關節炎和運動恢復等。
有研究表明,薑黃素可能也有益於腸道健康,包括減少發炎和改善腸躁症(IBS)的症狀。在2022年一項審查確定,無論是單獨服用還是與IBS藥物聯合服用,薑黃素和薑黃都可以減輕腹痛等症狀的嚴重程度。同時在多項動物模型研究表明,口服薑黃素可增加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產丁酸菌等有益細菌的數量。
據JECFA(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和EFSA(歐洲食品安全局)報告,薑黃素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0至3毫克體重,大約是一日最多攝取200毫克以內。
要注意的是,薑黃的生物利用度很低,很容易排出體外,這時只需在加薑黃調味的食物加入少許黑胡椒即可。黑胡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胡椒鹼,當薑黃素與胡椒鹼等藥劑結合時,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這些益處,從而顯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2. 薑
薑是天然的抗發炎劑,其強大的幫助消化特性,有助減少腹脹和其他消化不適。有小型研究表明,生薑可以加速胃排空,有助預防消化不良。
同時,脹氣和便秘也是生薑可以緩解的另外2種症狀,若本身有IBS、IBD消化道的發炎、消化不良、大腸直腸癌和潰瘍,每日服用2克生薑都有助減輕症狀,薑茶對於消脹氣效果也相當不錯。
3. 芫荽
據2022年一項評論,芫荽可以改善脹氣、腹瀉、消化不良和噁心,亦被證明具抗炎、消化特性,可減少腹脹和改善排便,同時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組成,有益細菌雙歧桿菌和顫桿菌的豐富度,協助產生丁酸這種短鏈脂肪酸,對腸道黏膜細胞大有幫助。
4. 大蒜
大蒜有助對抗腸道壞菌,算是「超級食物」之一,含有益生元,身體可以利用它來餵養有益細菌。同時它含有大蒜素等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發炎和抗菌作用,不但有助消化,並可能促進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多種功能,對整體消化健康至關重要。
在2023年有發表一篇研究,在300名實驗對象中發現,大蒜量消費越高的族群,對減少大腸直腸癌CRC的機率越高。
5. 肉桂
肉桂在中醫上有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抑制細菌等功效,在外國研究上也可減輕體外腸道纖維母細胞和體內結腸炎的發炎反應,進而減少纖維化。她建議選擇肉桂棒、肉桂粉,作為沖泡的茶飲飲用,或在燕麥粥、水果乳酪中加點肉桂粉,來杯咖啡時撒上一些,也能讓腸道受益。
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則在Facebook發文指出,大蒜是天然的抗菌劑,研究發現大蒜素可以強力對抗腸道裡的壞菌,從幽門螺旋桿菌到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幾乎「無役不與」。甚至動物實驗也證明,大蒜不只殺菌,還能改善消化、抗癌與促進免疫反應。
與益生菌同吃更加分
由於大蒜能殺壞菌,部分人會想每天辛苦補充的益生菌,會不會一起「遭殃」。他指科學研究顯示,大蒜對益生菌反而有保護效果。像是乳酸桿菌與雙歧桿菌,在有大蒜存在的環境下不但沒被殺光,還更能增殖。
張家銘又指大蒜和益生菌是「拍檔」,在一項針對人類腸道菌相的研究中,不同體質者吃大蒜後,益生菌的活性變化有不同反應,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常見益生菌)成長更活躍。
怎樣吃大蒜對健康最有效?
大蒜被切碎、壓碎後,經過數分鐘的酵素反應才會生成。要注意大蒜素一切完就下鍋炒、拿去燉,幾乎會被高溫完全破壞。但熟大蒜裡還是有「三烯丙基三硫化物」(Diallyl Trisulfide;DATS),是大蒜中另一種具有活性的硫化物,特別在烹煮後的大蒜中比較多,同樣具備抗氧化、抗發炎、抗癌、保護心血管與調節免疫的作用,對身體依然有益。
大蒜推薦吃法
- 把大蒜切碎,靜置10分鐘後再生吃,或拌進微溫的料理中。
- 如不愛大蒜的嗆辣味,或腸胃較敏感,可選擇黑蒜、發酵大蒜,或保健型大蒜膠囊。
【延伸閱讀】
⚠️ 健康揭密|超市的雲尼拿雪糕不含任何奶油?揭秘替代品背後的驚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