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腦中風/心臟衰竭/雙側肺炎/復活節/輪椅】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當地時間本周一(21日)早上7時35分安詳離世,終年88歲。梵蒂岡官員透露,方濟各因腦中風陷入昏迷,隨後心臟衰竭病逝。
年初患雙側肺炎住院逾月
方濟各過去數月健康狀況持續惡化,曾因雙側肺炎住院38天,並患有慢性肺病、高血壓和二型糖尿病等疾病。 梵蒂岡衛生部門負責人指,方濟各除了腦中風,還因患雙側肺炎導致呼吸功能不全。
方濟各在去世前一天,曾現身聖伯多祿廣場,坐在輪椅上向信徒致意。他生前曾表明希望葬於羅馬聖母大殿,並以簡樸方式下葬,墓碑僅刻「Franciscus」一字。
據教會規定,方濟各去世後將展開為期9天的哀悼期,並在4至6天內舉行葬禮。全球樞機主教將齊集羅馬,於西斯汀小堂召開秘密會議,選出新一任教宗。
中風徵狀
據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資訊,中風的徵狀包括:
- 半身不遂
- 言語不清
- 嘴歪
- 眼斜
- 嚴重者甚至昏迷或死亡
- 吞嚥困難
- 大、小便失禁
- 感覺麻木
- 流口水
導致中風的危險因素
- 吸煙
- 年齡 - 年紀越大,中風機會越大
- 高血壓
- 血內膽固醇過高
- 過重
- 缺乏運動
- 先天性腦血管腫瘤或血管壁過薄
- 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風濕性心臟病等會令中風危險倍增
中風後的常見併發症
褥瘡
半身不遂的病人整天躺在床上,臀部、腳跟及肩膀等部位因長期和床褥接觸,受到壓力,皮膚便會潰爛,甚至發炎。最重要的預防及治療方法,是常替病人翻身,使他不會長期壓迫同一部位。另外,使用空氣墊及羊皮墊等亦有幫助。
呼吸道感染
整天卧床,肌肉力量會減弱,呼吸能力也會減低,痰涎亦很難咳出,容易導致肺炎。應盡量讓病人坐起,加上物理治療和呼吸訓練,便可以預防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
一些中風病人因神經系統受到損害,不懂得排尿,尿液積在膀胱內容易引致發炎。預防方法是插導尿管及進行排尿訓練。
預防中風
近年來香港中風的人數越來越多,現已成為香港主要的殺手病之一。中風的主因是吸煙、血壓高和血管硬化,所以要預防中風的發生,就要注意日常的生活習慣,避免血管硬化的產生:
- 戒除煙酒
- 作息定時,保持心境平和,加上適當有恆的運動
- 注意均衡飲食,不要吃太多肥膩或甜的食品;避免過胖
- 血內膽固醇過高者節制飲食或接受治療
-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接受檢查和治療
心臟衰竭症狀
據香港仁和體檢資訊,心臟衰竭可以發生在左心或右心,或同時出現左心及右心衰竭。視乎心臟衰竭出現的位置不同,症狀也會有些微差異。
左心衰竭,又稱收縮性心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左心室主要負責體循環,將含有豐富氧氣和營養素的血液泵到到身體各個部位。但當左心肌收縮力量減弱或無法收縮時,血液會停滯在左心房跟肺靜脈,使之左心室負荷增大。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氣喘、肺積水、疲勞、虛弱、心跳過快、心律不整、心悸、咳嗽等症狀。即使平躺在床,也會感到呼吸急促,有種猶如遇溺的窒息感,無法入睡。
右心衰竭,又稱舒張性心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右心室主要負責肺循環,將血液泵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但當右心肌無法如常放鬆,含有二氧化碳的靜脈血液無法完全流回心臟並注入心室,血液會滯留在身體的靜脈或附近組織和器官。患者會明顯感到疲倦、腹部或下肢水腫、,甚至肝臟腫大、頸靜脈怒張、呼吸困難、胸悶、胸痛、食慾下降、噁心等不適。
心臟衰竭成因
任何會增加心臟負荷的因素,都有機會導致心臟衰竭,大致上可分為與心臟相關和非心臟疾病2個類別。
- 高血壓:是導致心臟衰竭的主要成因,持續一段時間沒有控制好高血壓,會引致心肌肥大、心肌壁增厚,心臟負荷隨之加重。
- 瓣膜性心臟病:心臟內有4片瓣膜:主動脈瓣、肺動脈瓣、三尖瓣、二尖瓣,負責控制血液的通過。但當出現瓣膜狹窄、瓣膜脫垂、瓣膜反流等瓣膜問題,心臟需要更多工作來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這會加大心臟負荷。
- 冠狀動脈疾病: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肌氧氣及養分的血管,任何一條冠狀動脈因膽固醇積聚而出現狹窄或閉塞,都會令心肌缺氧,心肌收縮功能受抑制,無法泵出正常的血液量。
- 心房顫動:是指心房不規則或經常快速跳動,心房與心室的跳動頻率不同步,令血液滯留在心臟內,更會增血栓的形成。
- 心肌病變:即心臟肌肉出現問題,心肌缺血缺氧、擴張型、肥厚型、限制型或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都會使心臟變得虛弱,影響心肌正常運作。
- 心臟瓣膜手術併發症:在進行心臟瓣膜修復或置換手術後,可能出現血栓、感染等併發症,有機會導致心臟衰竭。
- 其他因素:肥胖、患糖尿病、嚴重肺病、嚴重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有吸煙、酗酒、濫用藥物習慣,都會增加心臟負荷。
預防心臟衰竭
除了先天性心臟病外,日常遵從良好及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能預防及緩和心臟衰竭症狀,減慢病情惡化。
- 戒煙
- 戒酒
- 充足睡眠
- 減少壓力
- 控制血壓
- 控制健康體重,避免過度肥胖
- 進食有助心臟健康的食物,如:蔬果、魚類、橄欖油、豆類、堅果、低脂乳製品
- 維持健康飲食,攝取均衡營養
- 限制油、鹽、糖及飽和脂肪的攝入量
- 保持規律運動習慣
【延伸閱讀】
不能說的秘密 | 梵蒂岡早知地球上「非人類智慧生物」 1933年意大利首次發現U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