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院/醫生/C型輪狀病毒/社區/爆發/脫水/藥物/治療/病徵/傳播途徑】瑪嘉烈醫院腫瘤科今年2月有3名醫生出現急性腸胃炎徵狀,其中1人離世。衞生防護中心完成調查,確定3人的疾病沒有任何關連。
有份調查的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經過3周的調查,在離世醫生身上5個不同部位的樣本,發現C型輪狀病毒,血液載量高,相信他死前出現嚴重腹瀉和發燒都是由這病毒引起。
本港首發現C型輪狀病毒
他表示,今次是本港首次發現C型輪狀病毒,而在事後進行化驗的900多個病人糞便樣本中,其中一名29歲女病人亦發現感染C型輪狀病毒,她持續腹瀉8天,每天8至10次,最後到急症室求診,現時已痊癒。
他強調無發現2宗個案有關連,但2人身上發現的病毒基因排序很接近,因此相信二人可能都是進食未完全煮熟的海產而受感染,亦有理由相信社區可能已有病例出現,但並非大型爆發。
感染後可致缺水、敗血症
袁國勇指出,文憲對C型輪狀病毒記載不多,或可以A型輪狀病毒的情況作為參考。本港的輪狀病毒引致腹瀉的個案大多都是A型,感染後會引致缺水,間中會引起敗血症,亦有機會引起炎症細胞因子風暴,令多種器官衰竭,病毒亦可以進入腦部引致病人抽筋。
袁國勇呼籲市民要徹底煮熟食物,注意手部衛生。一般情況下出現肚瀉,毋須立即止瀉,只需補充足夠水分或電解質,如情況嚴重就必須立即求醫。
輪狀病毒分3種類型
據衞生防護中心衞生署資料,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特徵輪狀的輪狀病毒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腸胃炎病毒,分為A組、B組和C組等不同類型,以A組輪狀病毒最為常見(佔全球超過90%的輪狀病毒感染),主要影響5歲以下幼兒。有海外研究報告指出C組輪狀病毒或會較多感染成人和年紀較大兒童,症狀可能較A組和B組輪狀病毒感染輕微。輪狀病毒感染較常見於天氣較涼的季節。
輪狀病毒感染病徵
主要病徵包括發燒、嘔吐和水狀腹瀉,情況一般會持續3至7天。腹痛亦是常見病徵。健康人士患上輪狀病毒腸胃炎後一般會自行痊癒,但幼童偶然會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首次感染後的免疫力不是永久性;任何年齡都可以再次感染,但病情通常較首次感染輕微。
輪狀病毒傳播途徑
主要透過口糞途徑傳播,亦可透過飲用或進食受污染的食水或食物,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表面傳播。日間托兒中心等院舍環境較容易出現輪狀病毒感染爆發。
輪狀病毒感染潛伏期
通常少於48小時,但亦可長達72小時。
輪狀病毒感染治理方法
現時沒有抗病毒藥物治療輪狀病毒感染。患者應確保飲用充足的水分以避免出現脫水,如懷疑出現脫水情況,應盡快求醫接受適當治療。
輪狀病毒感染預防方法
預防輪狀病毒感染的方法跟預防其他病毒性腸胃炎相似,保持良好的個人、食物及環境衛生最為重要。
-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
- 保持良好的食物衛生
- 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
- 接種疫苗
【延伸閱讀】
食物中毒 | 瑪嘉烈醫院員工疑爆大腸桿菌感染群組 消息指一名醫生離世 7大傳播途徑 一種肉最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