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酷熱/酷熱天氣警告/中暑/陽暑/陰暑/中暑處理方法】炎炎夏日,高溫濕熱容易引發中暑﹐有關中暑,原來中醫有「陽暑」與「陰暑」之分,兩者的中暑原因,而當中令人最意想不到的,就是吹住冷氣房亦有中暑可能。即入內文睇「陽暑」與「陰暑」的中暑成因、中暑症狀及中暑處理方法。
甚麼是中暑?
指人體在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功能失衡,產熱大於散熱,導致核心體溫異常升高(通常超過攝氏40℃ ),並伴隨一系列身體不適反應的急性病症。中醫將暑熱之邪侵襲人體分為「陽暑」與「陰暑」兩大類。
甚麼是陽暑?
【原因】典型中暑,長時間暴露於烈日、高溫、悶熱環境(如戶外工作、運動、海邊),身體大量出汗卻來不及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導致熱能積聚體內無法散發。
【症狀】
🔸體溫極高(核心體溫常超過40°C,皮膚摸起來乾熱發燙)。
🔸大量出汗後,後期可能因脫水嚴重導致無汗。
🔸頭痛劇烈、頭暈。
🔸臉部潮紅、甚至全身發紅。
🔸心跳極度快速且強勁。
🔸呼吸急促。
🔸意識狀態改變:神志不清、躁動不安、胡言亂語、抽搐,甚至昏迷。
🔸嚴重口渴。
🔸噁心、嘔吐。
🔸肌肉無力、疼痛或痙攣。
陽暑處理方法
立即求救撥打急救電話(如999),陽暑是急症,可能致命,需立即送醫!
迅速降溫:
✅ 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
✅ 脫去多餘衣物。
物理降溫:
✅ 用冷水(非冰水)噴灑或濕毛巾擦拭全身,特別加強頸部、腋下、鼠蹊部等大血管處;或用扇子、電扇搧風幫助散熱。
✅ 可將冰袋或冷敷包用薄毛巾包裹後,放置於頸部、腋下、鼠蹊部(避免長時間直接接觸皮膚導致凍傷)。
補充水分:
✅ 若患者意識清醒且能吞嚥,可給予少量、多次的涼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加水1:1)。
✅ 勿強灌昏迷者喝水。
甚麼是陰暑?
【原因】暑濕型/寒包火型,多因貪涼快所致,如以下情況。導致毛孔突然閉塞,使得體內的暑熱之氣或濕氣無法正常排出,鬱積體內,或外感風寒夾雜內濕。
❌ 從酷熱戶外進入冷氣太強的室內。
❌ 運動或出汗後,立即用冷水沖頭、洗澡。
❌ 過量食用冰品、冷飲。
❌ 夜間睡地板受寒。
【症狀】
🔹體溫可能正常或僅微升,甚至怕冷。
🔹頭痛、頭暈、頭重(像裹了濕布)。
🔹身體痠痛、疲倦沉重。
🔹噁心、食慾不振、胸悶、腹脹。
🔹輕微發熱或無發熱。
🔹可能伴有鼻塞、流清涕、打噴嚏等類似感冒症狀。
🔹口渴,但可能不想喝水或只想喝熱飲。
🔹可能腹瀉(拉肚子)。
🔹出汗情況不一,可能無汗或汗出不暢。
陰暑處理方法
✅ 離開寒涼環境:避免繼續吹強風、冷氣或食用冰冷食物。
✅ 適度保暖:特別是頸背、腹部,幫助身體微微發汗(但勿過度包裹導致中暑加劇)。
✅ 溫熱飲品:喝溫熱的開水、薑茶(如生薑紅糖水)或紫蘇茶,幫助發散寒氣、濕氣。
✅ 溫水擦浴:用約皮膚溫度(32-34°C)或稍溫的水擦拭身體,幫助散熱(若無怕冷感)或促進循環(若怕冷)。
✅ 充分休息。
⚠️ 重要提醒:陰暑不可用冰敷、冷水沖澡或灌大量冷飲,否則會使寒氣更深入,症狀加劇。
【延伸閱讀】
消暑|五大防中暑消暑茶食譜 海底椰雪梨水/金銀花薄荷飲/三豆湯/紫蘇飲/酸梅湯
香港打風|熱帶氣旋蝴蝶逼近本港 預計周五大風大雨/天文台連續3日逾33°C 北區37°C
毛衣 | 夏天到來 收納冷衫前清洗防變黃發霉 家務達人教5步正確洗滌晾乾免縮水變形 用洗頭水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