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香港天文台/酷熱天氣警告/預防中暑/熱痙攣/熱衰竭/天氣酷熱/防晒方法】,昨日(9月5日)上水一度錄得38℃高溫,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因此提醒市民應採取適當措施預防高溫引發的疾病,例如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更特別針對嬰兒及小童、長者、孕婦、長期病如心臟病或高血壓患者、戶外/體力勞動者和過胖人士這些較易中暑的人士發放特別指引。
衛生署預防中暑指引
🔴 在高溫環境下,大量出汗及散熱困難,均會導致身體不勝負荷,市民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適時補充水分,以防脫水;
🟢 穿着淺色、寬鬆及通爽的衣物,減少吸熱,方便排汗及散熱;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例如打開窗戶;
⚫ 避免進行劇烈運動或作長程的登山或遠足等活動;
🟣 戶外活動最好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較後時間進行,同時應帶備充足水分;及
🟤 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例如咖啡和茶,以及酒精類飲品,以免增加水分經泌尿系統流失的速度。
嬰兒長者長期病患者防中暑指引
除上述要點,重點人群包括嬰兒及小童、長者、孕婦、長期病如心臟病或高血壓患者、戶外/體力勞動者和過胖人士均較易中暑,應特別注意:
【嬰兒】
🔴 應盡量避免攜帶嬰幼兒於高溫時段外出;如必須外出時需確保嬰幼兒處於溫度適中,通風或有冷氣的地方。
🔴 不應獨留嬰幼兒在汽車等密閉空間內;
【長者、孕婦、長期病患者和過胖人士】
🟢 如血壓、心率等指標出現異常或病情出現波動,應盡快尋求協助。
🟢 盡量避免高溫時段外出,在室內時要注意通風或開風扇/冷氣保持適宜的溫度。高溫亦有機會導致慢性疾病(如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情惡化,故此應確保常用藥物儲備充足及與家人、鄰里和社區保持聯繫。
🟢 如感到不適,應立即尋求協助。
【戶外工作/體力勞動者】
🔵 盡量安排在較涼快的時間工作。
🔵 若必須在炎熱環境下工作,盡可能在工作地點加設遮蔭上蓋、提供通風及散熱設備。
🔵 開始工作後,循序漸進調整工作步伐,並適時在蔭涼處休息,恢復體力。
香港每年2至5宗中暑死亡個案
中心發言人說:「中暑是高溫天氣下最常見的健康風險之一。在過去五年,本港每年有超過200宗因中暑入院的個案,當中死亡的個案每年約有2至5宗,集中於五月至九月的夏季時間。重點人群較易中暑,病徵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神志不清等,嚴重者會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若不及時替患者降溫及急救,便會有生命危險。」
衛生署防晒指引
市民亦應留意由香港天文台(天文台)公布的最新天氣,以及實時和預測的紫外線指數。當紫外線指數偏高(6或以上)時:
1️⃣ 減少陽光直接照射皮膚或眼睛;
2️⃣ 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應塗抹防曬系數30或以上的廣譜及防水的防曬產品。如需長時間在戶外逗留,或在游泳、流汗
3️⃣ 或以毛巾抺身後,應每兩小時再次塗上防曬產品;
4️⃣ 使用含避蚊胺的昆蟲驅避劑預防蚊傳疾病時,應先塗上防曬霜,然後再塗上昆蟲驅避劑;
5️⃣ 選擇有遮蔭的地方;
6️⃣ 戴上能阻隔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7️⃣ 穿着長袖的寬鬆衣物;及
8️⃣ 戴闊邊帽或撐傘。
⚠️ 若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氣促、神志不清等病徵,應立刻休息和求助,並盡快求醫。
【延伸閱讀】
熱傷害|中暑死亡機會達30% 消防處教分中暑+熱衰竭症狀/緊急處理方法/預防熱傷害方法
消暑|五大防中暑消暑茶食譜 海底椰雪梨水/金銀花薄荷飲/三豆湯/紫蘇飲/酸梅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