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種健康食物多吃多健康? 事實會加速脂肪堆積,反而脂肪肝、高血壓

健康意識興起,不少民眾開始在乎起平時的飲食,不論是發酵食品,還是富含膳食纖維、蘊含好脂肪、好油的食物,只要能對身體產生益處都令人愛不釋手。不過,再怎麼健康的食物若過量攝取也恐適得其反。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員、營養師竹並惠里表整理了8種過度攝取反倒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的「健康食材」供民眾參考。竹並惠里表示,以下食材適量食用對健康有益絕不會錯,不過以營養學角度來說,應重視「多樣性」,適量且均衡攝取相當重要。

過量攝取NG食材1:韓式泡菜,鹽分攝取過量恐造成高血壓、動脈硬化 

韓式泡菜為發酵食品代表,還有燃燒脂肪、促進血液循環效果。不過,過度攝取恐導致鹽分攝取過量。當鈉含量攝取過多,不僅造成水腫,也與高血壓、動脈硬化、腎臟病產生關聯。 

過量攝取NG食材2:酪梨,脂質、熱量過高 

營養豐富的酪梨是不少民眾的愛吃「水果」,不過酪梨的高熱量恐導致肥胖,不僅脂質含量高,營養學分類為「油脂類」,吃過多也恐導致下痢、肌膚狀況不佳。 

營養師簡鈺樺也曾為文建議,營養學上的一份油脂,約等於40g酪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民眾每日油脂攝取3~7份,因此若民眾酪梨攝取較多,就須減少其他的油脂攝取量。 

過量攝取NG食材3:果乾,果糖過量恐導致脂肪肝 

對不少民眾來說,吃果乾是可簡易攝取水果營養素的方式之一,不過果乾就像點心,一不小心就容易攝取過量。此外,由於果乾中含有果糖,該物質容易再肝臟轉變為脂肪,是恐導致脂肪肝、高三酸甘油酯的原因。 

營養師朱瑞君也曾為文指出,市售果乾會額外加糖、鹽,且因水果脫去水分,熱量會更濃縮,因此需留意勿吃太多,避免暴肥。 


過量攝取NG食材4:亞麻仁油,造成三酸甘油酯過高 

蘊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的亞麻仁油是不少民眾的愛用品,不過,曾有民眾每天額外喝一湯匙亞麻仁油,竟導致三酸甘油酯比他的平均數值高出15倍。 


過量攝取NG食材5:鮪魚,汞等重金屬恐影響胎兒 

鮪魚是相當理想的魚類,不僅蘊含優良蛋白質,還富含EPA、DHA等Omega3脂肪酸。不過,鮪魚、旗魚等大型魚類的含汞量也較多,若懷孕女性食用過量,恐對胎兒造成負面影響。 



過量攝取NG食材6:蘿蔔乾,鈉含量過高、過多膳食纖維引起脹氣、便秘 

提及蘿蔔乾,台灣民眾首先想到的或許便是常放在便當上的醃漬蘿蔔乾或菜脯,因含鹽量高,吃多了恐對心血管造成危害。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每100g蘿蔔乾鈉含量就高達3279mg毫克,相當驚人。 

此外,即便吃的是無加鹽的乾燥蘿蔔乾也須留意進食量。膳食纖維雖是改善腸道、預防便秘的好夥伴,不過,蘿蔔乾因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濃縮,吃過多恐導致脹氣、便秘。 



過量攝取NG食材7:動物肝臟,恐因普林過多導致痛風 

肝臟類是不少民眾補充鐵質第一時間的首選,不過肝臟也是普林較多的食品,若吃過多,就會提升血液中的尿酸值,並恐造成高尿酸血症、中風。因此竹並惠里特別指出,喜歡吃烤雞肝搭配喝酒的「痛風潛在患者」要特別注意。 



過量攝取NG食材8:納豆:恐影響雌激素進而影響月經週期 

納豆是不少醫師、營養師都推薦的健康食材,不僅高蛋白,還富含維生素B群、可降低壞膽固醇的卵磷脂、有抗氧化能力的大豆異黃酮。 

理大中大合研新藥 未來或可一次過治療多種肥胖引起疾病

肥胖是不少人面對的健康問題,理工大學和中文大學合作研發新藥,有效改善與肥胖相關的代謝疾病。

香港有三成人屬於肥胖,不少人同時有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壓等病症,要服用多種藥物。患者未來可能只要服用一種就可以醫治多種病。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沈秀媛表示:「肥胖、脂肪肝、二型糖尿,其實是息息相關,即是有些機制本身是很相似,我們應否針對這共同機制,以至我們找到方法一次過醫治?」

中大和理大合作研究體內胰島素和一種氨基酸「精氨酸」的關係。胰島素可調節脂肪代謝,萬一分泌慢了或過低,就容易引致肥胖、糖尿病等。而體內精氨酸要有一定水平,才可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從而幫細胞抑制脂肪合成。不過精氨酸很容易分解,水平高低不定。

團隊研發出新藥一星期注射一次,將精氨酸內的酶與蛋白結合,穩定結構,減慢精氨酸分解。團隊已完成動物試驗,注射了新藥的老鼠,八星期後,體重、脂肪量或糖尿病徵狀,均回復正常水平。研究亦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大獎。

團隊指其中一個研發關鍵,是利用細菌製造讓精氨酸依附的蛋白,但有利亦有弊。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梁潤松表示:「這設計令生產容易了,我們可用細菌。細菌大家知道可繁殖得很快,所以我們這是重組人類精氨酸酶,生產成本可下降,比較便宜生產出來。有何好處?就是可多些人受惠到我們新的藥物。」

沈秀媛稱:「由於香港沒有大型設施做到這些蛋白,這些藥如果要臨床必須在外國生產,成本非常昂貴,所以我們很需要資金。」

研究團隊稱目前已在多個國家為新藥申請專利,預計一至兩年內進行臨床試驗,正進行準備。

 相關推薦